“奔腾——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特展”侧记

作家代表、市民群众参观“奔腾——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特展”。 记者 叶子榕 摄

奔腾、壮阔的伟大时代,为文学创作和文化创新打开了无限广阔的天地。11月16日,“奔腾——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特展”在南宁开展。展览分为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作品、新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学工作与骏马奖的沿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学桂军等4个部分,地点设置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将持续至12月16日。

民族文学创作繁荣

“那向北之地/白桦树笔直/椋鸟成群/草原上的雏菊/没有一朵不想念童年”“那时马小午像一株夏天的禾苗,浑身上下发出生长的声音,那时他想,自己即使餐风饮露,也能长成参天大树。”走进“奔腾——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特展”的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作品展览区域,映入眼帘的是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所有获奖作品。展览长廊的两侧渐次分布着获奖作品的内容简介、作者图片、纸质版作品书籍以及作者手稿等,吸引了众多作家以及文学爱好者驻足观看、合影留念。

据了解,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中,共有25部作品、5位译者荣获奖项。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是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文学奖项,自1981年创办至今,已经历13届评选,共计759部(篇)作品、49位译者获奖,为繁荣民族文学创作、发展民族文学事业、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出重要贡献,受到文学界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白族作家北雁创作的长篇散文《洱海笔记》在本届骏马奖中获得了散文奖,他站在自己的作品展板前向记者介绍:“我沿洱海的湖岸线徒步行走一周后写下了《洱海笔记》,里面描绘了洱海的自然风光,也表达了我对其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和担忧。”

朝鲜族作家郑风淑凭借译作《魏氏祠堂》获本届骏马奖翻译奖。该书原为朝鲜族作家许连顺以朝鲜语创作,以江西农村为背景,描述了魏氏家族第五代长孙魏家宝与朝鲜族姑娘闵都熙相识相恋结婚,经历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曲折多变的过程。郑风淑表示:“我在翻译的过程中,仿佛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的文化窗户,深深感受到了我们国家的地大物博和文化多样性。这本书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推进都让我叹为观止,我也希望能将它介绍给南宁乃至全国的读者朋友。”

八桂文学踏歌而行

踔厉奋发,再立新功。本次展览专门开辟了文学桂军展览区域介绍广西作家及其优秀作品。本届骏马奖中,光盘的《烟雨漫漓江》、凡一平的《上岭恋人》、黄芳的《落下来》3部获奖作品,均是文学桂军的新成果。

勇立时代潮头,文学踏歌前行。八桂大地上,一代又一代各民族作家接续成长,摘取包括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一批重要奖项,文学事业呈现良好生态和健康发展势头。

在这片文学创作的热土上,邕城作家们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创作的作品摘取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茅盾新人奖·网络文学奖、广西文艺花山奖等奖项,写下《虹起邕江》《老南宁记忆》等展现南宁风土人情的作品。

“我是一名壮族作家,本土的民族文化一直滋养着我,在广西生活成长的点点滴滴早已刻进了我生命的印记里,所以我的作品《落下来》的灵感基本上都来源于我日常所观察到的片段。”黄芳表示,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的文化多元而精彩,正是这片热土哺育了无数本土作家的文学创作。

孕育共有精神家园

民族文学创作是传承中华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文学表达。

“我认为这次在南宁举办的展览是一次创新,在当今的媒介时代,我们非常需要更多、更接地气的平台。线下展览的方式能够把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丰硕成果与参观的市民读者连接起来,让大家了解少数民族丰富的创作世界,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里不同民族文学创作的一朵朵奇葩。”湖南文艺出版社社长陈新文在观看展览后表示。

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邱钦雨在观看展览中展出的大量作家手稿后,由衷地发出赞叹:“展览中能够看到本届骏马奖获奖作品和历届获奖作品的作家手稿,对于从事文学相关工作的人来说是一种激励。展览还将历届骏马奖的历史串联起来,很有意义。”

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所孕育的伟大祖国、伟大民族,永远是全体中华儿女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所系。在这片辽阔、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家园。本次展览展示了全国少数民族作家用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也深深鼓励着南宁本土的各民族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辛勤耕耘、再攀高峰。(记者 吴潇)

阅读量:396 作者:吴潇 编辑:农荟颖 责任编辑:罗宁 值班编审:汤洁葵
“奔腾——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特展”侧记
2024-11-17 08:08 南宁市融媒体中心—南宁日报
作者:吴潇 编辑:农荟颖 责任编辑:罗宁

作家代表、市民群众参观“奔腾——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特展”。 记者 叶子榕 摄

奔腾、壮阔的伟大时代,为文学创作和文化创新打开了无限广阔的天地。11月16日,“奔腾——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特展”在南宁开展。展览分为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作品、新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学工作与骏马奖的沿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学桂军等4个部分,地点设置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将持续至12月16日。

民族文学创作繁荣

“那向北之地/白桦树笔直/椋鸟成群/草原上的雏菊/没有一朵不想念童年”“那时马小午像一株夏天的禾苗,浑身上下发出生长的声音,那时他想,自己即使餐风饮露,也能长成参天大树。”走进“奔腾——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特展”的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作品展览区域,映入眼帘的是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所有获奖作品。展览长廊的两侧渐次分布着获奖作品的内容简介、作者图片、纸质版作品书籍以及作者手稿等,吸引了众多作家以及文学爱好者驻足观看、合影留念。

据了解,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中,共有25部作品、5位译者荣获奖项。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是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文学奖项,自1981年创办至今,已经历13届评选,共计759部(篇)作品、49位译者获奖,为繁荣民族文学创作、发展民族文学事业、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出重要贡献,受到文学界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白族作家北雁创作的长篇散文《洱海笔记》在本届骏马奖中获得了散文奖,他站在自己的作品展板前向记者介绍:“我沿洱海的湖岸线徒步行走一周后写下了《洱海笔记》,里面描绘了洱海的自然风光,也表达了我对其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和担忧。”

朝鲜族作家郑风淑凭借译作《魏氏祠堂》获本届骏马奖翻译奖。该书原为朝鲜族作家许连顺以朝鲜语创作,以江西农村为背景,描述了魏氏家族第五代长孙魏家宝与朝鲜族姑娘闵都熙相识相恋结婚,经历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曲折多变的过程。郑风淑表示:“我在翻译的过程中,仿佛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的文化窗户,深深感受到了我们国家的地大物博和文化多样性。这本书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推进都让我叹为观止,我也希望能将它介绍给南宁乃至全国的读者朋友。”

八桂文学踏歌而行

踔厉奋发,再立新功。本次展览专门开辟了文学桂军展览区域介绍广西作家及其优秀作品。本届骏马奖中,光盘的《烟雨漫漓江》、凡一平的《上岭恋人》、黄芳的《落下来》3部获奖作品,均是文学桂军的新成果。

勇立时代潮头,文学踏歌前行。八桂大地上,一代又一代各民族作家接续成长,摘取包括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一批重要奖项,文学事业呈现良好生态和健康发展势头。

在这片文学创作的热土上,邕城作家们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创作的作品摘取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茅盾新人奖·网络文学奖、广西文艺花山奖等奖项,写下《虹起邕江》《老南宁记忆》等展现南宁风土人情的作品。

“我是一名壮族作家,本土的民族文化一直滋养着我,在广西生活成长的点点滴滴早已刻进了我生命的印记里,所以我的作品《落下来》的灵感基本上都来源于我日常所观察到的片段。”黄芳表示,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的文化多元而精彩,正是这片热土哺育了无数本土作家的文学创作。

孕育共有精神家园

民族文学创作是传承中华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文学表达。

“我认为这次在南宁举办的展览是一次创新,在当今的媒介时代,我们非常需要更多、更接地气的平台。线下展览的方式能够把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丰硕成果与参观的市民读者连接起来,让大家了解少数民族丰富的创作世界,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里不同民族文学创作的一朵朵奇葩。”湖南文艺出版社社长陈新文在观看展览后表示。

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邱钦雨在观看展览中展出的大量作家手稿后,由衷地发出赞叹:“展览中能够看到本届骏马奖获奖作品和历届获奖作品的作家手稿,对于从事文学相关工作的人来说是一种激励。展览还将历届骏马奖的历史串联起来,很有意义。”

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所孕育的伟大祖国、伟大民族,永远是全体中华儿女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所系。在这片辽阔、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家园。本次展览展示了全国少数民族作家用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也深深鼓励着南宁本土的各民族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辛勤耕耘、再攀高峰。(记者 吴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