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生态蝶变,书写大美绿城。4月16日,由广西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办,广西文促会民族文学专委会与南宁市作家协会承办的“广西知名作家走进那考河采风活动”启动仪式在南宁那考河湿地公园拉开帷幕。
据悉,此次作家采风之旅为期一个半月,分为实地采访阶段和创作阶段,深度聚焦那考河的生态治理奇迹,旨在全方位展示生态文明建设的卓越成果,提升公众对生态文明的认知与参与度,同时激发广西本土作家的创作灵感,推动文学与生态的深度融合,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文化力量。
2017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南宁那考河项目视察,对“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给予了高度赞誉,并殷切叮嘱治理单位“要持续做好项目后续的研究工作,同时总结经验,给其他项目借鉴”。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南宁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那考河的治理,是南宁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
张耀民鼓励作家为那考河创作优秀文学作品。
实地采风:触摸生态治理的脉搏
当天上午,在那考河湿地公园金桂广场,来自广西各地的作家代表聚集一起。他们表示将以笔为媒,生动记录那考河的生态蝶变,传播生态文明理念,让更多人感受到生态之美,进一步提升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度和参与意识。
美丽的那考河风景。
实地采风环节,作家们深入那考河湿地公园、水环境综合治理科普展示馆、那考河再生水厂等地,全方位感受那考河治理的全过程。在科普展示馆,他们通过观看精心制作的视频、聆听专业讲解,深入了解那考河治理的背景、技术应用与生态修复成果。作家蓝海洋说:“那考河的治理历程,宛如一部厚重的生态治理史书,作家们一页页地翻阅,感受着每一个细节背后的努力与智慧。”
沿着那考河漫步,作家们仿佛置身于一幅如诗如画的生态画卷之中。河面上波光粼粼,微风拂过,泛起层层涟漪,宛如明珠在闪烁。河岸边绿树成荫,鲜花盛开,鸟儿欢唱,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清澈的水中,鱼儿自由地游来游去。作家们停下脚步,用笔和镜头记录下眼前的美景,感受着从“臭水沟”到“生态河”的巨大变化。他们与当地居民交流,聆听治理前后生活的变化。居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讲述着那考河治理前后的巨大变化。市民吴先生是位美术爱好者。他平时很喜欢画画,因此那考河成为他经常来的地方。他说:“那考河不仅改变了城市的面貌,更改变了居民们的生活。”
作家们在那考河采风。通讯员 张友豪 摄
在治理工程现场,作家们实地考察污水处理设施、生态护坡等关键节点,聆听专业技术人员讲解技术创新与难点攻克。那些复杂的设备和先进的技术,在专业技术人员的讲解下,变得生动易懂。作家们惊叹于人类智慧与自然力量的完美结合,深刻体会到生态治理的艰辛与伟大。通过实地采风,作家们不仅见证了那考河治理的显著成效,更深刻体会到治理过程中的创新举措和先进做法,为其他城市的内河生态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作家们了解那考河的蝶变情况。
创作交流会:通过文学呈现我们美好的家园
在那考河再生水厂会议室举行的创作交流会气氛热烈而活跃。作家们与治污专家、媒体记者以及其他参会人员自由交流,进一步拓展创作思路。南宁北排公司分享了那考河治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成果。那考河湿地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网红打卡点,人们在这里漫步、嬉戏、拍照,享受着生态带来的美好。那考河成为南宁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那考河的生态蝶变,实现了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南宁市作协主席丘晓兰认为那考河是老南宁的记忆,新南宁的地标,今天的那考河不仅风景如画,还集中呈现着新时代南宁科技、人文、生态建设等多重美好。南宁是所有南宁人的家园,作为首府作家,他们对自己家园的书写一直没有停止,今后也会继续。为更好呈现我们美好的家园,南宁市作家协会正筹划成立一个生态文学专委会,而这个专委会的第一个集体创作项目就是书写那考河。
南宁市作协主席丘晓兰发言。
作家陈纸住在那考河附近,只要有空就会来到那考河边散步,感受南宁的宜居生活,“那考河畔是我家,我为住在那考河附近而感到自豪。当时为什么要在这买房,是考虑到,这里水很清,花很美,工作之余可以在这散散步,现在每次会走大约7600多步,对身心健康都很有益。如今,不仅是那考河,南宁的生态文明建设很好,到处都有赏心悦目的风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他还特别提到,他推荐朋友到那考河参观考察……
南宁市作协秘书长谢蓉表示,南宁市作协从2017年以来,多次组织采风团到那考河采风,作家以那考河为题材进行文学创作;让人惊喜的是,兴宁区作协的微信公众号就取名“那考河”;这一次广西知名作家走进那考河采风活动将为那考河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广西文学》副主编韦露多年来主持生态栏目,她创作的生态散文曾入选年度生态散文选,她以编辑和生态作家的身份给大家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她从生态和城市文化的角度阐明自己观点。她表示,在时代召唤下,作家群体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传播大美中国的壮丽画卷,弘扬绿色价值的深刻内涵,担当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先锋。《广西文学》近年来用心打造“生态散文•南方书写”栏目,用文学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刊发了一系列生态散文佳作:黄海燕关于都安澄江治理的《一条开花的河》,卢致明红水河题材的《蓝刀鱼“风暴”》、黄其龙关于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国家级保护动物中华鲎的题材《在滩涂上沉睡》、余小聪的《瑶山精灵故事》系列……从时代风云、民俗文化等多角度、深挖掘去寻找生态变迁之因由,呈现出南方地理、生态和人文的鲜明特色。
《广西文学》曾经策划的“八桂风华·城记”系列,以不同的书写角度,涵盖了城市突出的文化元素和源远流长的山水人文情怀,已刊发的《柳州八记》和《北海九记》,得到各种好评。《南宁城记》正在筹划中,那考河曾经因污染严重成为一座城市的伤疤,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那考河如今已实现从“臭水沟”到“生态河”的华丽蜕变,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那考河的生态治理实践必须被纳入南宁的城市生态文学记忆。作家们可以凭借其犀利的洞察力,敏锐捕捉时代脉搏,以各自独特的文学风格与创作视角,挖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所孕育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生动鲜活地讲好广西生态故事。
中国作协会员、防城港市作协主席韦佐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排污者,可能90%以上的人从来没想过,我们排污最终会排到什么地方去。今天,到那考河湿地公园采风,真切地感受到美丽绿城的脱胎换骨的美丽蜕变。人们传统印象中的‘污水处理厂’,已升格变身为再生水厂。我们的生态意识也因此发生改变。记得150多年前,法国作家雨果说过,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当时肯定没想到排到下水道的污水的处理、再利用的问题。因此,在此我们应该感谢南宁北排人的良心付出。”
牙韩彰、刘沛盛、常海军、伍迁和张冰辉等作家也发表了充满了思想的精彩观点。
座谈会现场。
一次文学的行走,更是一次生态的思考
广西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张耀民表示,4月20日,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那考河八周年。八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那考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南宁北排和当地人民群众携手并肩,共同奋斗,创造了奇迹,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此次采风活动,凝聚文学力量,描写生态蝶变,述说动人故事,颂扬生态之美!
张耀民介绍,广西知名作家釆风活动是广西中华文化促进会打造的重点文化品牌活动。去年以来,先后组织区内外知名作家走进了平陆运河和大明山,创作了一批生动感人的文学作品,不少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有的还上了国家级重点文学期刊。作家们积极投身生态题材创作,从大明山的苍翠林海,到平陆运河的碧海蓝天,再到今天有着“生态河”“幸福河”美誉的那考河,作家们用笔触描绘八桂大地的生态画卷。他希望各位作家能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学积淀,通过故事、散文和诗歌,捕捉这条“幸福河”背后的故事,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让生态思想流入人们的心田。“此次采风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学的行走,更是一次生态的思考。我们期待各位作家深入观察,感受那考河的水清岸绿,聆听市民的欢声笑语,挖掘治水背后的科技与人文智慧;在创新表达上,用散文的细腻、诗歌的灵动、小说的深刻,多角度展现那考河的生态之美;同时,让更多人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广西的生态治理成果,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 ”
“愿各位作家在这片诗意栖居的河畔,收获灵感、激发创作,让那考河的春天不仅在自然中绽放,更在文学的世界里流传!” 这不仅是张耀民对作家们的一句希望与寄托,更将落在实处。据悉,通过此次采风活动,作家们将用他们的笔触,记录下那考河的美丽与神奇,主办方和有关单位将采风成果编印成册。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