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 劳动者图鉴·致敬照亮城市的“微光”

繁忙的都市人潮中

有一些不被聚光灯眷顾的平凡人

他们怀揣赤子之心

暗夜中为人执灯

把荒芜垦成绿野

他们没有闪耀的名字

他们只是

外卖箱里蒸腾的百家烟火

共享单车码放的几何诗行

古籍残卷上流连的粗糙指纹

博物馆里传荡的历史回声

消毒水中弥散的点滴温度

导盲键盘敲击的阵阵语音

在第136个“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让我们走近六位“平凡”的劳动者,倾听他们“不平凡”的故事。

风驰电掣的“生命信使”

无论是烈日炙烤的正午,还是暴雨倾盆的深夜,他们从未让一份订单迟到。一句叮嘱、一次折返、一句“祝您用餐愉快”,头盔下的脸庞或许模糊,但电动车后座的保温箱里,却装着热气腾腾的“生活”。他们像是城市的“脉搏”,日夜跳动在楼宇与街巷之间。

杨卓凡是南宁理工学院的一名学生,自高中毕业后便开始在寒暑假期间兼职送外卖,除了忙碌地学习,就是一刻不停地打工。

曾经的他花钱大手大脚,但自从成为外卖员后,赚钱的不易与职业的艰辛让他快速成长。

冲锋陷阵送“蛇药”

“为了救你,我赌上性命跟‘洗神’搏斗!”杨卓凡冲着屏幕对面的“老表”喊话。

那是一个紧急的夜晚。北海的冬夜,温度骤降,寒意刺骨,暴雨砸向街道。公司没有给杨卓凡配备雨具,他的身体被完全淋湿,手也冻得无法动弹。

此时,杨卓凡突然接到一个购买蛇药的单子,顾客发来消息称“被蛇给咬了”,恳请尽快配送。

杨卓凡二话不说,发红的双手拧动车把,微微颤抖的双腿踩着电动车在积水中划出一道银弧,车灯刺破雨幕,冲向北海市海角路的药店取药。

赶去医院送药的路上,杨卓凡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急速飞奔,一边在平台上跟客人对话。

“加油!我马上到了。”

“你现在怎么样?”

“(老)表,你还活着吗?”

“中二”的性格、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让电话那头的顾客逐渐放松下来。

原本30分钟的路程,杨卓凡仅花了22分钟就送达。

订单送达之后,杨卓凡才发现顾客竟是一位“小姐姐”!他之前一直以为是男士,觉得女孩子比较胆小,不敢接触蛇类动物。

把药送到确认顾客没有生命危险后,他才暗暗松了口气。

杨卓凡在店内等待取餐(受访者供图)

助人为乐成本能

杨卓凡经常在社交平台上活跃,分享有趣的生活日常。

送蛇药后,杨卓凡的抖音账号一下子增粉几千,还接到了广告。他表示,突然受到这么多人关注确实出乎意料。

杨卓凡将送药期间和客人对话的录屏发在网上,有网友质疑,“送药的小姐姐看起来很健康,有没有可能是在骗这位外卖小哥呢?”

“我没有想这么多,就算‘被骗’也无所谓。毕竟,能原谅女人谎言的人,才是真正的男人!” 他笑了笑说道。

在送餐时,杨卓凡通过平台与顾客互动,给顾客讲笑话逗他们开心,这也成为他“苦中作乐”的一种方式。

在顾客找不到外卖时,杨卓凡通过拍照片、拍视频告知;送错地址,他也会重新送回正确地点……细心又尽责的态度让他收获好评。

外卖兼职得到的工资将近五千。杨卓凡打算用赚到的钱买一部手机,买些衣服,剩下的孝敬父母,“我爸妈都非常支持我,觉得这个儿子能自己挣钱,终于懂事了。”

外卖员的工作不只是缩短了物理距离,提供生活便利,还拉近了人们心灵上的距离,这种连接带来了独特的“温暖”。

当同龄人在自习室刷题时,这个把电动车骑出赛车手气势的00后,用轮胎在雨夜里划出了一道道“温暖弧线”。

守护历史的“时光修补师”

无论是虫蛀如筛的明代刻本,还是脆若秋叶的敦煌残卷,他们从未让一页历史湮灭。埋头于案牍之中,用巧手缀补时光碎片,他们温柔唤醒风干的历史,让古籍从残卷到重生,让沉睡库房的孤本善本重新走进展览馆、登上电子屏。他们年复一年地与时间赛跑,为古籍“疗伤”,用镊子与毛笔为华夏文脉续上寸缕生机。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室里,黄玉杏正伏案工作。

一拆、一测、一压、一装……

"咔——"

留存四百多年的明代刻本的书页在修复台上轻轻展开,她左手轻按着纸张,右手用毛笔蘸取浆糊在破洞处涂刷,将原料相同、颜色适宜的纸张一点点嵌入裂缝。

黄玉杏低头修复古籍(陈怀汝/摄)

这一套动作完成得行云流水,一张脆弱的纸张在她手中“活”了过来。

从好奇到敬畏的十三年

2013年,黄玉杏加入了“古籍修复师”这个行业,她开始跟着师傅一起学习。

一张小桌,一本民间流传的古籍,是黄玉杏开始尝试古籍修复的“源头”。那本古籍破损的地方长、残且深,按照现代的破损程度已达到三级。她笑着比划初学时的笨拙,“感觉非常难修,一开始都不知道从何下手。”

“我希望在这个行业里面达到顶层,成为广西(古籍)修复师的第一。”这是黄玉杏曾经立下的目标。

十三年来,经她妙手回春的古籍已逾万页,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的古籍库房里,处处可见她留下的时光针脚。

不管是理论方面,还是技术实践方面,黄玉杏都不断地在学习和积累,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如今,黄玉杏已从“青铜”跨越到“王者”段位,成为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修复领域的“顶梁柱”。

古籍修复宣传、阅读推广、古籍库房的消杀和搬迁……都是她负责的工作。此外,她还将一些“新鲜血液”引入古籍修复的“大门”,将所得经验传授给自己的徒弟,与其携手共守这份存于纸上的文明。

谈及入门与现在的工作的心态对比,她说道:“当初只是有着强烈的好奇,但现在感觉有一点压力和责任在身上。”

在黄玉杏看来,古籍修复师这份职业就像是一名医生,负责给“古籍”看病、治病,具体“药方”怎么开、该用什么类型的“药”,都是由她这名“医生”来决定和把控。

“如果质量过不了关,对古籍来说是一种致命的损害。” 她将自己看作古籍修复的“把关人”,古籍修复的质量把控和预判性都掌握在她的手上。

黄玉杏在办公室对古籍进行修复(陈怀汝/摄)

留疤的文明更动人

“我们工作的目标,是把老祖宗的记忆一代代传承下去。”黄玉杏说。

曾经有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主任来广西图书馆调研,他与黄玉杏曾探讨过历史痕迹的问题。

对于历史文物,那些未见过真品的人,很可能将高精度仿制品误认成真品。按照如今的技术,将文物恢复至与原本模样完全一致,这是完全可行的。

那么修复古籍为何不追求完美复原?

在黄玉杏看来,“因为损坏的文物上面覆盖了历史,我们要让历史的痕迹留下来,让他人知道这份文物原先是损坏过的、是修复来的。”

她曾与广西民族博物馆的修复人员激烈争论,对方认为要把织物(一条裙子)复原,裙子上脏了的地方需要洗掉。但她却认为,修复痕迹是文明的年轮,古人在做法事的时候,可能沾染到了污渍,如果将织物的污渍清洗掉,上面残留的历史痕迹也没有了。

“你看这件壮族靛蓝布衣,褪色、磨损都是它活过的证据。若洗尽风霜染成新布,有什么意义呢?”她摇了摇头感叹道。

在这个追求焕新的时代,黄玉杏甘做时光的逆行者,将时光沉淀的历史痕迹留存在古籍中。这名“时光医者”为自己的病人找到了“良药”,她用一双巧手和一份热爱搭建起中华文化传承的桥梁,用指尖的温度让每一道裂痕都成为历史的注脚。

这双手修补的不仅是纸张,更是中华文化绵延千年的生命线。

城市“毛细血管”的守护者

有这样一道身影,一个人,一辆车,日复一日整理乱停乱放的共享单车,扶起一辆辆倒下的“多米诺骨牌”。他们走过城市的一街一巷,让出行之路更加顺畅,他们就是这个城市的“车轮秩序守护者”——共享单车管理员。

早晨八点钟,刘轩豪的身影出现在武汉的大街小巷里。

这个00后青年每日伴着共享单车的电子锁提示音开启巡护——扶正东倒西歪的“蓝朋友”,清理车筐里的早餐袋,手机地图上跳动的红色坐标指引他寻找“失联”的共享单车。

在“3×3公里的网格里,他像修复钟表齿轮般校准着城市出行的节律。这份看似琐碎的工作,他一干就是五年。这五年来,最难的不是解决共享单车“乱停乱放”问题,也不是去偏远地区寻找“失联”和“故障”单车,而是寻找被搬到使用者家中和地下停车场的共享单车;或是将几十斤重的单车从26楼一步步扛下楼梯,却被人误解为“偷车贼”。

刘轩豪找寻失联共享单车(受访者供图)

那道长长的疤痕

2019年深秋的傍晚,刘轩豪的定位仪锁定了一辆异常停留48小时的单车。他赶到的时候看到一位青年正跨坐在被破坏智能锁的车上。

“这是公共财产……”话音未落,对方二话不说便将单车高高举起便砸在了他的身上。19岁的他本能抬手格挡,单车前的塑料篮子断掉时也在他的手上留下了长长的一道疤痕,鲜血顺着手臂流淌下来。

他回忆道:“这是我见过态度最恶劣的用户,当时他用了很大力气把单车往我身上砸,真的感觉很可怕。”

危急之下,他没有失去理智对用户破口大骂,也没有以暴制暴,而是拨打报警电话,最终与用户在派出所进行调解。

被恶意破坏的共享单车(受访者供图)

疫情中的默默坚守

在2020年武汉疫情最为严峻的时期,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全面停运,共享单车成为许多医务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重要的出行工具。

当时街上行人寥寥,大量车辆集中于医院、方舱医院及社区周边。刘轩豪拿着公司的通行证在空旷街道骑行,一遍遍的对投放在外的车辆进行严格消毒。他不仅要在路面上对车辆消毒,对于出现故障返回仓库的车辆,出库前也需再次消毒,工作量巨大。

“虽然能够自由出行,但肩负的责任重大。”这一时期,作为共享单车管理员的他不顾空气中潜在的病毒风险与飞沫传播隐患,在背后默默付出,为特殊时期城市的基本运转贡献力量。

这五年间,他见证了共享单车从手动锁升级为电子关锁,见证了共享单车制度的逐步完善。他感慨道:“国家颁布的政策减轻了我们作为哈啰单车员工的工作量,从生活细节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在国家“双碳”目标下,绿色出行成为城市交通的一部分,刘轩豪也成为了城市绿色发展的“助力者”,让“环保”的齿轮转得更顺畅。

“每个人都在社会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着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只有尽力去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样才是对国家负责。” 刘轩豪说道。

“跨越时空”的对话者

在历史的尘埃中,他们精心挑选出最闪耀的珍珠,用生动的话语串联起一个个历史事件,带领游客穿梭于历史遗迹中。他们是历史的宣讲者、是文化的传播者,他们让冰冷的文物有了温度,让沉默的历史有了声音。

“若常在博物馆驻足,便会发现我们这个岗位从不曾被遗忘。”南宁博物馆志愿讲解员汤莼的眼中闪着温润的光。

2012年在玛格丽特故居遇见的那群白发志愿者,如同文明的火种,点燃了她心底的渴望,这是她第一次接触到博物馆讲解员这个职业。

那天起,汤莼的心里埋下一粒种子。

“我当时发现了整个纪念馆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志愿者,他们无偿地为我们这些游客服务,我当时就在想,如果我们国内有的话,我也想去做这样的事情”汤莼说,这是她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件事,也是促使她加入到文博志愿者行列的契机。

汤莼在南宁博物馆进行讲解(受访者供图)

守护历史真相

2022年,汤莼正式加入了南宁博物馆志愿者团队,用声音传递知识,让历史走进人心,在观众与博物馆之间搭建起“文明桥梁”。

在南宁博物馆,《御苑藏珍——颐和园藏精品文物展》《无极——长沙马王堆汉墓文物精品展》《王的地下宫殿——河北汉代王室文物展》等展厅,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釉彩斑斓——馆藏瓷器陈列》展厅……都是她展示自我的“舞台”。

“在做志愿者的工作中,让我感到最快乐的就是我能够帮助到别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情绪价值拉满’。”汤莼回忆道。

“听了您的讲解,我对历史更感兴趣了”,“我明年也要来加入志愿者团队”,“听了南宁的历史,我觉得这是来到南宁最有价值的一件事”,观众们听完汤莼对古代南宁展厅的讲解纷纷发出感叹。这令汤莼感到“这是促使我一直做下去的动力。”

在一次圆明园兽首特展讲解中,汤莼指着展柜里的一件文物提问,“大家知道是谁掠夺了我们的圆明园吗?”观众席中此起彼伏响起"八国联军"的回答。她微微摇头说:“是英法联军。”

在她看来,博物馆讲解员既是文明的传译员,更是国民记忆的校对者。

“我们要传递一种正确的价值观给大家。在观众认知有偏差的时候,我会告诉他们这是错误的认知,并进行纠正,这对于提升我们的国民素质是很重要的。”汤莼说道。

用智慧回答童真提问

在工作中,汤莼会面对各种各样的观众,有时还会有专业学者,这些观众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意味着在讲解时她还需努力储备历史知识,才能为观众答疑解惑。

“我们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还要学会灵活应对观众的提问。许多小朋友会问出稀奇古怪的问题,这时候我们在解答他的问题的同时,需要一些委婉的技巧。”汤莼说。

在马王堆特展的铜鎏金褛玉衣展柜前,她遭遇了最“尴尬”的提问。

"老师,那个金筒筒是装什么的?"

小孩子指着金缕玉衣腿上的桶状生殖器袋问道。

汤莼作为志愿者代表在会上进行发言(受访者供图)

面对小孩子猝不及防地提问,她愣了愣,忽然蹲下身笑道:“这个就像我们穿的衣服一样,是分男装和女装的。” 男孩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汤莼的灵活应对无形中化解了尴尬。

博物馆讲解员这个看似平凡的岗位,却是观众与博物馆间的桥梁,是观众亲近文物、倾听历史的纽带。

从玛格丽特故居的惊鸿一瞥,到活跃于各个博物馆的讲解志愿者,在文物与观众之间,汤莼成为了一座“会呼吸的桥”,一位跨越时空的“对话者”。

退役不退岗的“活雷锋”

世界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付出不求回报,甘愿做风雨中的灯塔、孤独时的暖阳、陌生人间的心桥,让匆忙的城市有了停泊的港湾,让无声的困境有了回响的声浪。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引导盲人、帮忙挂号、协助办理就诊卡……身穿有志愿者标识马甲的吴应兵在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部入口处忙前忙后,为就诊群众提供志愿服务。他的身影遍布医院的每个角落,上一秒还在为就诊病人倒热水,下一秒就推着轮椅陪同病人检查。

在我的眼里,吴队长他是一个真正做好事、做实事、传播正能量的人,是真正的‘活雷锋’。”吴应兵的战友周兴由评价。

吴应兵在为志愿者进行签到(覃宝香/摄)

脱下绿军装,穿上红马甲

“我要把雷锋精神继续传递下去。”18年的部队生涯让吴应兵将“雷锋精神”铭记于心、落到实处。2002年,他从空军部队退伍,转业到南宁从事安保工作。

2019年,他加入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仁爱志愿服务队,成为一名全职志愿者。“回到地方做全职志愿者,是为了回报社会,为人民做实事。”

为了继续将爱心传递下去,2022年8月1日,吴应兵申请成立南宁市江南区退役军人“冲锋号”应兵志愿服务队,这是由退伍军人、军嫂、大学生等组成的一支队伍,现今已有七百多人加入,为志愿服务搭建平台,不断为广大人民提供服务。“我家里的孩子每天工作忙,总是没有时间来帮我,你总是主动来帮我,真是感谢。”面对病人送来的感谢信,他摆了摆手,莞尔一笑,“看到你们的笑容我就觉得‘值了’。”

吴应兵在义捐活动中整理图书(覃宝香/摄)

献血172次的“热血战士”

除了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南宁中心血站、广西科技馆、南宁市江南街道二桥西社区也是他第二个“家”。

从一开始的主动献血,到后来的毅然决然加入无偿献血志愿服务。截至目前,16000小时的志愿时长、172次的献血次数、67000毫升的献血总量,让他成为了“全国最美志愿者”、“全国模范退伍军人”,并拿到了“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终生荣誉奖”、“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等奖项。

“这些荣誉对我来说是压力,也是动力。”拿到多项荣誉的吴应兵这样说。

“老吴,你每天去做无偿志愿者,没有收入来源,怎么会每天去呢?”身边的人都对此感到不解,劝他边上班边做志愿。他不为所动,“爱人有退休金,我有参战生活补贴,孩子也已经成家,这些已足够日常生活,现在我们只需专注于做好志愿工作。”

“大家都关心自己的物质生活,但是他并不在意。比起自己,他更喜欢帮助别人。”跟着吴应兵做志愿的周兴由说道。

夫妻搭档,志愿同行

受到吴应兵的影响,他的爱人刘新凤也在退休后跟随他一起做全职志愿者,追随他的脚步投身志愿服务,至今已有五千个小时的志愿时长。

新冠肺炎爆发期间,吴应兵夫妻俩无所畏惧,带领团队去引导群众排队做核酸,到社区送粮食。

“这几天比较严重,你们夫妻俩快回去休息几天吧。”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让吴应兵休息几天,但他嘴上答应,实则“换一个岗位,志愿服务仍然在进行。”

离开医院后,他来到了南宁中心血站继续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对他来说,每一天做不同的志愿服务活动,每一天都是新的生活。

劳动非常光荣,所以我们要继续发扬劳动精神,为人民做好事、做实事,让人民感觉到温暖,更让社会感觉到温暖。” 退伍多年,在没有番号的战场上,吴应兵依旧为需要帮助的人站岗。在南宁的晨昏线里,永远立着一杆不褪色的军绿旗帜。

吴应兵与妻子刘新凤一起包装义捐的书(覃宝香/摄)

黑暗中的“领航员”

虽然目不能视,但键盘上跳跃的指尖,表格中罗列的数据,都是他在社会中游刃穿行的“证据”。每一份简历投递,都为迷茫者点亮一盏航标灯;每一次岗位匹配,都为困顿的梦想找到方向。身为盲人群体的职业中介,他以机遇为舟,在人才市场的洪流中摆渡他人。

龙云在参加盲人培训后便开始从事按摩工作,从1998年入行,到2018年转业,时间已有20年。由于视力障碍,盲人的职业选择受到不少限制。但是,龙云没有放弃寻求生活更多的可能性。

龙云正在接受记者的采访(黄晓棋/摄)

职业转型的命运节点

“您认识会电脑的盲人吗?我们企业需要抵免残保金,你人脉广,帮我们介绍一下。”正专注于为客人按压肩颈的龙云接到了一通来电,这通电话成为了他职业转型的命运节点。让做了二十年盲人按摩师的他突然意识到:原来残障者的就业可能不仅是按摩床上的方寸天地。

对残障人士来说,职业转型之路坎坷崎岖。在对接相关企业时,龙云只能用“笨”办法,一个个地去拨打企业的联系电话,与对方进行自我介绍并提供服务,询问是否有招聘需要。

有时,他还会遭到一些企业的拒绝,他们不愿意与残障人士进行工作对接,提出“与健全人对接”的要求。“盲人除了从事按摩工作以外,从事其他职业很多还没有被社会所认可。”他感叹道。

龙云正为记者展示语音电脑的使用(黄晓棋/摄)

科技照进黑暗

那么,盲人是如何做到职业转型呢?

“科技的力量。”龙云笑答。

2004年手机语音软件的成功研发,给龙云带来了希望。当时技术还不够成熟,无法通过点击手机屏幕将内容读出来,如今技术已然迭代更新。

新研发的软件既可以读文字,也可以识别图片和验证码,准确率高达99.9%。通过语音识别图片内容对着货架拍照,手机立刻报出“康师傅红烧牛肉面,保质期六个月”;遇到验证码拼图,AI自动完成滑块验证,这在从前来说是很难想象的。

“科技的力量把残疾人跟健全人的能力在某些方面拉近了。”龙云可以将残障人士发过来的身份证以及残疾证图片通过软件“读”出来,这为他的工作提供了便利。

为了尽快让自己熟悉新工作,龙云的工作台上摆放着一台语音手机和一台语音电脑。他还建立了专门的工作群,通过抖音自行学习AI大模型的使用方法,用语音电脑将残障人士的资料整理成Excel表格。

转型做职业中介的他,也没有放弃对按摩事业的关注。“一是为了多多接触残障人士,方便给企业做推荐;二是我仍然对按摩的工作比较感兴趣。”

五年来,龙云为众多残障人士找到了工作,为残障伙伴点亮职业星空。他用键盘为残障群体敲开“刻板印象”的大门,用一个个就业数字在“偏见”的铁壁上凿出万千孔洞,透出“平等”的光芒。

个不用眼睛“看”路的男人,却为同行者指明了前行的方向,用能力勇敢撕掉标签,用行动打破社会认知茧房。

小记者们观摩龙云操作语音电脑(黄晓棋/摄)

平凡造就伟大,时代从不缺少平凡的“英雄”。无数平凡的劳动者,以汗水浇灌时代土壤,以奉献筑牢社会根基,如星火汇聚成炬,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在这个属于劳动者的节日里,让我们致敬每一簇平凡的微光,致敬每一份静默坚守背后的滚烫心跳,在平凡的岗位上砥砺前行,书写不凡篇章。

阅读量:5220 通讯员:覃宝香 魏欢璐 陈怀汝 莫秀娟 方乐瞳 王伍利 蓝樊玉弟 胡力 李欣欣 何颖萍 黄晓棋 编辑:杜佳徽 责任编辑:农荟颖 值班编审:李斯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