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曝光多地健康证办理乱象,从“给钱就办”到“代检替检”,从体检项目“缩水”到伪造证件横行,令人触目惊心。本应守护公共安全的健康证,竟沦为某些机构和个人的牟利工具,这不仅是对法律的践踏,更是对公众健康的漠视。
健康证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要求的从业门槛,其目的在于阻断传染病传播链条,保障食品、餐饮、护理等行业的公共卫生安全。厨师、外卖员、护工、月嫂等群体直接接触食品或服务对象,其健康状况关乎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然而,部分医疗机构为追求利益,将体检流程简化为“走过场”,甚至允许他人代检、伪造体检结果等,严重危害了健康证的公信力。
乱象背后,是监管体系存在的多重漏洞。一方面,部分医疗机构将健康证办理视为“创收项目”,与非法中介勾结,形成灰色产业链;另一方面,健康证核验系统尚未实现全国联网,用人单位难以核实证件真伪,外卖平台等第三方机构更是缺乏有效审核机制。此外,违法成本过低也助长了侥幸心理,制售假证者往往只需承担行政处罚,难以形成有效震慑。
要杜绝健康证明造假,需要进行“堵疏结合”。首先,监管部门应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对违规机构采取“零容忍”态度,吊销其健康证办理资质,并追究相关责任人法律责任;其次,推动健康证信息全国联网,实现“一人一证一码”,让假证无所遁形。同时,优化正规办理流程,例如为从业人员提供免费体检通道、缩短办证周期等,减少“图方便”的造假动机。此外,还应加强公众教育,通过案例曝光、法律宣讲等方式,让从业者明白“带病上岗”的危害,让消费者学会如何辨别假证。
健康证是守护公共卫生安全的“第一道防线”,绝不能沦为形式主义的“遮羞布”。唯有以雷霆手段整治乱象,以长效机制筑牢防线,才能让健康证真正回归“健康”本质,守护公众“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