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昔变迁看发展 碧水清波暖民心
——南宁治水绘就生态富民新画卷

那考河湿地公园草木茂盛,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记者 黄维业 摄
那考河畔,芦苇摇曳、白鹭翔集。“现在天天来这儿护河、跳舞,心里比蜜还甜!”站在清澈的那考河边,“环保妈妈”志愿服务队队员张维华的指尖划过潺潺流水,讲述着这些年的变化。
这条昔日的“臭水沟”,如今已是水清岸绿、游人如织的生态公园,成为南宁市水环境治理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南宁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治水为突破口,持续擦亮“中国绿城”生态名片。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南宁市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水质排名居首位,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治水成绩单。
智慧赋能
构建治水新格局
在南宁市生态环境局监控中心,一块大型电子屏幕实时滚动播放着全市3500余个水生态监测点位的数据。河流断面水质、水源地水位、排污口排放情况——这些信息以动态地图形式直观呈现,构成一幅“会说话”的水环境“数字画卷”。
“以前跨科室跨部门查文件要3天,现在通过系统搜索功能,3分钟就能定位项目周边环境敏感区域。”南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现场监测科副科长周莉介绍,这套整合了全市水生态环境领域全要素的智能系统,让分散在各部门的监测数据实现了“一网通览”。
智能监测网络覆盖全市41个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全部安装水质在线监测设备和视频监控,实现对重要排污口水质情况和排污行为的实时感知与远程监管。
傍晚时分,青秀区建政街道茅桥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四级河长张万打开手机上的“南宁三长”App,记录当天的巡河情况。“每周巡河时,我都会用App记录河面垃圾、排污口异常等情况。拍照上传后,上级相关部门会立即作出响应,及时解决问题。”张万说。
南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三级调研员刘东表示:“水体黑臭问题表现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网。我们采取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水质净化、清水补给、生态修复的方式,统筹左右岸、上下游、地表地下,综合施策。”
针对那考河流域53个入河排污口,南宁市实行“一口一策”综合整治,铺设11.5公里截污管线,对所有排污口的污水进行收集。同时,在那考河上游专门设立日处理5万吨污水的再生水厂,并配套建设5万平方米填满碎石的潜流湿地,种植根系发达的美人蕉净化水质。
法治引领
创新河湖治理体系
“2025年南宁市强化河湖长制护碧水清流”新闻发布会透露,全市主要流域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市县两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自治区级以上水功能区达标率均实现100%。
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有了安全而有韧性的地下管网“里子”工程,才能托举起市民群众看得见的美丽风景。
南宁市以“小切口”立法解决河湖管理重点难点,相继制定实施《南宁市邕江滨水区域条例》《南宁市城市内河湖泊保护管理规定》。深化“河长+检察长”“河湖长+警长”协作机制,提升河湖治理法治化水平。
在法治保障下,南宁市河湖长制从“有名有责”走向“有能有效”。今年上半年,南宁市各级河湖长开展巡河(湖)约15.55万人次,累计巡查河湖库12532.2公里,协调解决问题199个。全市累计建成50处广西幸福河湖,邕江(郁江南宁市段)入选2024年全国幸福河湖优秀案例。
水利建设投资是体现治水决心的重要尺度。截至今年7月,全市完成水利建设投资48.5亿元,完成年度目标88%。大型灌区——邕北灌区工程纳入国家“两重”建设标志性重大水利工程。7月29日,邕北灌区施工准备工程顺利开工。
全民参与
共建生态宜居家园
那考河社区创新推出“自主提事、按需议事、约请参事、民主评事、跟踪监事”生态共治“五步法”,打破“政府干、群众看”的传统模式。
“周周巡河队”的红马甲每周都会出现在那考河畔。“有一次下雨后,河面漂了不少浮萍,我们立刻上报,职能部门当天就来清理,避免河水发臭。”一名巡河队队员说。
更让人暖心的是“环保妈妈”志愿服务队的30多名队员中,既有像张维华这样的退休老人,也有像唐玉莲这样的年轻人。“周末带孩子来巡河,他会主动捡起别人丢弃的塑料瓶放进垃圾袋。”唐玉莲说,“‘环保妈妈’影响我,我影响孩子,这种生态保护的传承非常重要。”
在那考河社区生态环境议事室里,驻点人大代表、环保专家、居民代表等组成“六方共商平台”,每季度牵头收集议题。“以前是社区定方案、居民跟着做,现在是居民提需求、大家一起议。”那考河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周柳杨介绍。
2023年至今,议事室收集的35条意见建议“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让民意成为生态治理的“指南针”。近日整改发现的油烟问题在社区“阳光大厅”的评议会上成为热议话题,居民纷纷发言,提出各自的整改意见建议,这些声音成为后续优化的依据。“我们护的不仅是一河清水,而且是群众的幸福感。”周柳杨表示。
碧水悠悠,穿城而过。从智慧赋能到法治保障,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南宁治水绘就的生态富民新画卷正在邕城大地上徐徐展开。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