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政府新闻办于2024年3月14日举行2023年南宁市科技创新发展情况通报新闻发布会,邀请南宁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军;南宁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三级调研员、新闻发言人邓壮丽;南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总工程师、党组成员文剑昭;广西南宁五象新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局副局长黄凤强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中共南宁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科科长李敏主持。
2023年南宁市科技创新发展情况通报新闻发布会
时间:
2024年3月14日(星期四)10:00
发布人:
张 军 南宁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
邓壮丽 南宁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三级调研员、新闻发言人
文剑昭 南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总工程师、党组成员
黄凤强 广西南宁五象新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局副局长
主持人:
李 敏 中共南宁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科科长
李敏: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南宁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邀请到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军先生,请他为大家介绍南宁市科技创新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三级调研员、新闻发言人邓壮丽女士,市工信局总工程师、党组成员文剑昭先生,广西南宁五象新区管委会科创产业局副局长黄凤强先生。
首先,有请张军先生作介绍。
张军: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借此机会感谢记者朋友们对南宁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关注与支持。按照本次新闻发布会的安排,下面由我通报2023年南宁市科技创新工作情况。
2023年,全市科技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建平台、强主体、聚人才、抓攻关、优生态”,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创新支撑。
一是研发经费投入有新增长。多措并举引导带动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2022年我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首次超过65亿元,同比增长13%,经费总额和增加值连续两年居全区首位;研发投入强度达1.25%,创历史新高。我市该项工作连续两年获自治区科技厅全区表扬通报。
二是创新平台建设有新进展。充分发挥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示范带动作用,全年新引进73个创新项目,累计聚集科技企业905家。新引进和建设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5家,引进国家级人才15名,新增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2家、自治区级创新创业平台78家。推进深圳“飞地孵化器”建设,引进54家大湾区科技企业落地南宁,该经验做法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发展典型经验。广西南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
三是创新主体培育有新提升。着力构建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有效期广西瞪羚企业数、创新平台总数均居全区第一。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突破1700家,占全区总数的42%;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达1510家,占全区总数的32%;广西瞪羚企业达52家,占全区总数的29%。成功举办第八届南宁市创新创业大赛,有12家企业进入全国大赛决赛,1家企业获全国大赛优秀企业奖。
四是科创人才集聚有新成效。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南宁海(境)外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依托大赛达成对接合作意向项目36项。大力推进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南宁研究院建设,研究院累计进驻研究生近2000名,支持研究院与企事业单位开展科研项目43项、共建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10个。在广州、上海等发达城市布局建设“人才飞地”8家,组织实施2023年“邕江计划”青年人才专项16个,引进培育产业领域高层次科技人才161人,发动科技企业提供239个科研助理岗位。
五是关键技术攻关有新突破。围绕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技术需求,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27项,发榜实施揭榜挂帅重大科技项目2项;组织实施重点科技攻关项目56项,高端铝合金新材料等18个项目获广西科技“尖锋”行动项目支持,12个项目获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断加速,科技成果登记突破2500项,技术合同登记4834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12.4亿元。60项科技成果获2022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占全区总数的37.3%,创历史新高;新增3家自治区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
六是营造创新生态有新气象。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出台“人才飞地”管理办法、科技专家库管理办法等一批政策措施,推进南宁市促进科技创新相关立法工作;推动科技项目管理改革,建设科技计划项目储备库。释放科技政策红利,落实科技和知识产权信贷风险资金池政策,助力企业获得贷款1080万元;帮助科技企业获得“桂惠贷”贷款31.67亿元,为企业减少融资成本9000多万元。
2024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加快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提供科技创新支撑。
一是聚力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和研发分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持建设南宁清大协同创新中心;加快推进桂林电子科技大学“113工程”建设,推动广西桂电技术服务中心建设运营。
二是壮大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抓好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等创新主体培育为重点,完善科技型企业梯级培育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壮大科技型企业群体;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投入奖补等政策,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三是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千亿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实施“揭榜挂帅”、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和广西“尖峰”行动,支持和引导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集中力量开展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快促进一批优秀科技成果落地转移转化。
四是引育集聚科技创新人才。聚焦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组织实施“邕江计划”顶尖人才专项、青年人才专项、海外人才专项,高质量举办第七届中国·南宁海(境)外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和第九届南宁市创新创业大赛,对带动重点产业发展的科技人才给予项目资助。
五是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南宁市促进科技创新相关立法工作,落实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研发奖补等各类惠企政策,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高质量举办各类产业学术论坛、人才沙龙、科技成果对接会等主题活动,营造良好产业学术氛围。
我就简要介绍到这里。下面,市科技局、市工信局、五象新区管委会科创产业局等部门相关同志就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有关问题回答大家提问。谢谢!
李敏:
感谢张军先生的介绍。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有问题的请举手。
光明日报记者:企业是拉动南宁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的重要力量。请问下一步我市将采取哪些措施激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谢谢。
张军:
感谢您的提问。研发投入是衡量一个地方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科技创新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是全社会研发投入的中流砥柱。近年来,南宁市大力推动企业研发投入规范化体系建设,鼓励企业依托高校院所优质资源,建设研发人员团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联合建设研发机构,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南宁市认真落实激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财政奖补办法等政策文件,截至2023年,累计发放企业研发奖补金额2.1亿元,奖补企业2222家(次),通过财政资金撬动企业研发投入,激励企业加强研发活动,创新主体活力进一步增强。2022年南宁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总额和强度连续两年实现双增长,研发投入强度为1.25%,研发经费首次突破65亿元,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增量、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占比均为全区第一,研发经费总额和增加值连续两年位居全区第一。其中,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突破40亿元,实施激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财政奖补办法取得较好成效。
下一步,我市对激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的举措有以下几点:
一是落实企业实施研发奖补政策。今年1月24日,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税务局等4部门联合印发了《南宁市激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财政奖补实施办法(修订)》。该政策在财政预算额度控制内,根据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和企业研发活动评估结果,按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1%计算奖补金额;单个企业最高奖补金额200万元。通过出台实施该政策,将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的鼓励引导作用,进一步激发企业持续增加研发投入,不断增强创新活力。
二是支持企业科技项目立项。聚焦重点产业和关键共性技术,采取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方式,支持企业通过竞争择优、“揭榜挂帅”等方式实施科技计划项目,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单个项目最高支持金额300万元,支持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三是给予企业创新平台奖补。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对符合条件的创新平台予以奖励补助。其中,对认定为国家、自治区和南宁市级创新平台的,最高分别给予200万元、50万元、10万元奖补。
四是加大科技金融支持。持续实施“桂惠贷”、科技创新券、科技保险、科技和知识产权信贷风险资金池等政策,推广“科创贷”系列服务,建立科技型企业融资担保“白名单”,加大科技企业融资扶持力度,降低企业创新成本。
此外,我们还通过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补助、科技成果转化后补助、“邕江计划”人才专项和广西科技“尖峰”行动项目等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引领力和竞争力。
我们相信,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将充分发挥财政奖补资金的撬动作用,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我市产业高质量发展。
香港商报记者:请问2023年我市产学研合作取得了哪些成效?2024年的重点工作是什么?谢谢。
邓壮丽:
谢谢记者的提问。2023年,南宁市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断为南宁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主要采取了三方面措施,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是加强产学研合作科技攻关。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中专设产学研合作研究开发项目,同时在其它项目申报条件中,明确优先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2023年共支持企业与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西大学等高校院所联合实施技术攻关项目32项,科技经费支持2030万元,项目数量和经费分别占科技计划项目的62%和88%。
二是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围绕南宁市重点产业面临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难题,引进全国知名高校院所、高层次人才团队、龙头企业来邕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截至目前,累计建设南宁市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21家,累计转化成果85项,实现营收超9.3亿元。引建了广西首个电子信息产教融合基地——桂电南宁研究院,研究院累计进驻研究生近2000名,引进高层次人才81名,与企事业单位开展科研项目43项、共建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10个。该市校合作新模式经验做法入选2023年全国人才工作创新优秀案例、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发展典型经验、南宁市优秀改革创新案例。鼓励龙头企业联合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2023年,新增自治区级以上创新平台80家,全市创新平台总数为891家,数量为全区首位。
三是完善产学研政策体系。制定南宁市产学研协同创新企业认定相关规定,并在科技政策上给予倾斜支持。支持我市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牵头组建广西创新联合体,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目前,全市共有4家广西创新联合体,占全区的26.7%。
2024年,我们将重点从以下方面加强产学研工作:一是优化产学研服务机制。加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常态化对接,征集发布一批技术成果和技术需求,通过“揭榜挂帅”、科技计划项目等形式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二是认定一批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企业和创新联合体。不断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发挥产学研示范作用,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三是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吸引和鼓励区内外高校院所在南宁建设研究机构、联合实验室等协同创新平台。重点推进桂电“113工程”和清大(南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广西广播电视台记者:产业是发展的重要载体,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工业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请介绍一下南宁市在推进工业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发展上主要有哪些工作举措、成效及亮点?谢谢!
文剑昭:
谢谢您的提问。近年来,南宁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通过政策引导、平台建设、关键技术攻关、人才引育等多维度手段,着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一是加快打造技术创新平台。以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创新平台建设为着力点,通过资金扶持、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等方式,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2023年全市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1家,国家认可实验室2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数量居全区首位;新增自治区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9家,创新平台总量居全区前列,为产业发展提供创新支撑。
二是推动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支持企业联合区内外多主体,集聚优质资源实施关键技术合力攻关,共同突破行业技术瓶颈。2023年共有14个项目列入广西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清单,涵盖铝精深加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解决了一批产业核心技术问题。与南南铝加工、华芯振邦、爱阁工房等企业达成签约科技创新项目30多项,攻克高端铝合金等行业诸多难题。支持企业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支撑的项目产业化,华芯振邦半导体项目的投产,实现广西晶圆级先进封装测试零的突破。
三是培育壮大产业创新人才队伍。实施优秀企业家培养和企业管理提升活动,对我市200多名企业家和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开展“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创新策略”等专题培训,培育创新型企业家和新生代企业家。安排财政资金对我市201名工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新获工程系列中级以上职称证书的专业技术人员予以奖励,激励工程师队伍提升专业水平。在全区率先试点建设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按照“产业+共性平台+共享工程师”的模式,依托我市重点产业链的龙头企业或关键环节的核心企业,认定并支持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实现人才资源共享,推动解决产业链关键技术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实施新一轮工业振兴三年行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引进建设一批新型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壮大电池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大力提高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和设立研发机构的覆盖率,实施不同梯次工业技术创新,推动企业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支撑的项目产业化,为加快产业升级,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创新新高地做出积极贡献!
当代广西记者:五象新区(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科技创新发展现已迈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回顾2023年,请问五象新区(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有力举措?取得了怎样的成果?谢谢。
黄凤强: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2023年,五象新区(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管委会积极打造面向东盟的科技创新示范区和科技高地,谋划布局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融合化发展,服务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建设。
一是完善科技管理职能,提升服务创新主体能力。积极贯彻落实自治区、南宁市科技管理改革精神,成立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局,进一步完善管委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管理职能,强化区域内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服务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能力。二是健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推进科技创新要素聚集。持续优化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以及成果转化方面的支持措施和扶持政策,出台支持五象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相关政策,成立五象科技创新中心工作专班并制定工作方案,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产业环境,加快创新主体、创新平台等创新要素资源向新区集聚。三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创新型企业梯级培育体系。积极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通过送政策,助创新,精准培育,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科技型上市企业”的梯次培育体系,形成“引导入库一批、精准培育一批、发展壮大一批”的培育机制。四是加强创新平台载体建设,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积极谋划建设五象科技生态园项目,服务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技术服务中心、清华海峡研究院等一批科技创新项目加快建设,重点培育科技楼宇,构建“政府+社会物业+科技企业”的服务创新发展模式,持续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生态。
截至2023年底,五象新区(含经开区)拥有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6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4家,自治区新型研发机构10家,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42家,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11家,自治区技术创新中心4家,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8家,市级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8家;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广西瞪羚企业1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78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440家。
2024年,五象新区将抢抓机遇,加快建设中国—东盟跨境产业融合发展合作区科创中心,积极打造面向东盟的科技创新示范区和科技高地,推动创新资源集聚,提升区域科技创新动力、活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点带面,赋能全市、全区的产业发展。
李敏:
由于时间关系,答记者问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发布人的介绍,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问题需要了解,请会后与市科技局联系沟通采访。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