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城往事记录者陈建昭:用文学书写一座城的过去与现在

邕城往事记录者陈建昭正在记录南宁发展变迁。记者 陈麒元 摄

书中是城市变迁、市井百态,书外则是质朴人生。

陈建昭,网名“陈说往事”,自称“老南宁人”。2009年退休后,他便有了把记忆中的南宁记录下来的想法,并于2011年开始将这一想法付诸实践。13年来,他用坏了3台电脑,敲坏了4个键盘,慢慢地敲打出100多万字的文章,用朴实文字铭记藏于大街小巷的南宁记忆。

把南宁人的感情融入历史记录

7月的一天,记者初见陈老先生时,他穿着十分朴素,精神抖擞。为了接受采访,他专门腾出了整整一个下午,将记忆中的邕城往事向记者娓娓道来。

对于书写南宁历史,他说:“这源于我从事经济工作时曾参与编写《南宁商会史》,那时查阅并收集了很多资料,才发现不只是自己,就连身边很多人对南宁历史都知之甚少,由此萌生了将资料进行整理,把南宁历史写出来、把城市变迁记录下来让更多人了解南宁的想法。”

土生土长于南宁的陈建昭退休后将视角投向广阔的社会,以一名市民的视角,行走于街头巷尾,记录书写南宁城市建设的步伐。一开始,陈建昭通过博客在互联网上发表文章,想不到文章逐渐被传阅到社会上,得到不少读者的捧场与鼓励,这让他大受鼓舞:“写下这些文字,只是想把知道的一些南宁历史展现出来,让我身边的人知道,至于要达到什么目的?没有想过,但读者帮我总结,说我现在做的是一件留住城市记忆、传播南宁历史文化的事,或许这就是意义所在。”

“千姿百态的南宁老骑楼”

“中山路,传承了当年的‘府门口夜市’”

“新阳路,老厂渐行渐远”

“‘黄皮酱’的传说”

……

慢慢地,南宁城市风貌背后的传说、大街小巷里的故事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他的笔下。每写一个故事或传说,陈建昭都要查阅很多历史资料、花费大量时间。其间,他除了去图书馆翻查史料,更多的是到街头走访老市民,进入菜市场将日常所见化为真诚的记述,城市变迁、市井百态、烟火人间等跃然纸上、编辑成册,并发表在他的网络平台账号上。

在追忆历史中拉近人与人的距离

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给了每个人机会,网络让陈建昭的热情得到了无限发挥的空间,也让他的初心有了更丰富的表达。2017年,应读者要求,他从博客转战微信公众号之后,读者群迅速扩大,影响面更广。在这一过程中,他的文章吸引了不少老南宁人前来浏览,也因此结识了许多像他一样对这座城市充满热爱和眷恋的市民。在与他们的互动交流中,陈建昭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口述历史”。

“读者中的老市民很多,史料里没有记载或错漏的,可以得到他们‘亲历、亲见、亲闻’的口述或写述的更正与补充。很多读者还向我提供照片、绘图、线索,丰富了我的文章内容。不少读者也向我的网络平台账号投稿,共同回忆‘老南宁’的大街小巷,我深深地感谢他们。”陈建昭说。

13年来,陈建昭对记录南宁历史乐此不疲。自2021年开始,他更是自学短视频剪辑,将民生路、兴宁路、解放路等分别制作成短视频内容,与大家分享他热爱的南宁。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现在的年轻人没见过‘老南宁’的样子,希望他们能从短视频中看到过去,在新旧对比中对这座城市有更多的了解。”陈建昭表示,去年,他制作了一个短视频,里面提到在石巷口早年间就有很多粮食、生熟食店铺,其中有一家是南宁市较早一批做卤味的店,创始人姓陈……该短视频的内容后来被远在澳大利亚的创始人孙女看到了,还给他留言,并在留言区找到了失去联系的堂姐妹。

“这是我记录南宁历史出乎意料的作用,很有意义。”陈建昭说。而像这样有意义的事情,通过他的发布平台已有多起:失散了几十年的老战友得以重逢,几十年不见的老街坊再次相聚……不少人表示:“这是我们‘老南宁人’团聚的地方。”

从时代浪潮下感受城市发展的“变”与“不变”

“我的文章同时也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欢,这让我很欣慰。”陈建昭说,他在与一些年轻读者对话中获悉,年轻人也很想了解南宁的历史,但是一直没有较为合适的书,现在阅读他的文章,通过一些小故事以及通俗的语言文字,让他们从中感受到南宁这些年发展的“变”与“不变”,觉得受益匪浅。

作为与新中国一起成长的同龄人,陈建昭在70多年的时间里,见证了南宁这座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

陈建昭说,这座城市不断变化的是面貌和气质。他儿时曾住在新华街附近,对这条街道深有感触:“以前新华街的道路很破烂,不是水泥路,充满碎石渣,道路两旁则是一排排杂乱的小矮楼。如今再看,已是整洁平坦的道路,四周耸立着高楼大厦。”陈建昭说,像这样面貌一新的老街道数不胜数。

他还说,这座城市始终如一的是开放与包容。陈建昭的父母在改革开放前从福建来南宁,感到南宁市对所有人都是一视同仁,便决定在此生活定居。他成年工作后,遇到了更多企业家来南宁投资兴业,他们也都表示这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不论你从什么地方来,只要你有本事就都能发展起来。因此,我也把这些企业家在南宁奋斗的故事写入文章之中。”陈建昭说。

作为一名见证南宁发展并切身获得幸福感的普通市民,陈建昭将继续记录和传播南宁历史。“南宁正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城市面貌每天都在更新。我们只有了解南宁的历史文化,才会更加热爱这座城市。记录南宁往事,将南宁的故事通过文字传递给年轻一代,我会再接再厉,期望带动更多人书写南宁历史,留住南宁记忆,传承南宁历史文化。”他说。

记者 吴青华

阅读量:1188 作者:吴青华 编辑:覃凤妮 责任编辑:唐秋艳 值班编审:庞博
邕城往事记录者陈建昭:用文学书写一座城的过去与现在
2024-07-30 15:02 南宁市融媒体中心—南宁日报
作者:吴青华 编辑:覃凤妮 责任编辑:唐秋艳 值班编审:庞博

邕城往事记录者陈建昭正在记录南宁发展变迁。记者 陈麒元 摄

书中是城市变迁、市井百态,书外则是质朴人生。

陈建昭,网名“陈说往事”,自称“老南宁人”。2009年退休后,他便有了把记忆中的南宁记录下来的想法,并于2011年开始将这一想法付诸实践。13年来,他用坏了3台电脑,敲坏了4个键盘,慢慢地敲打出100多万字的文章,用朴实文字铭记藏于大街小巷的南宁记忆。

把南宁人的感情融入历史记录

7月的一天,记者初见陈老先生时,他穿着十分朴素,精神抖擞。为了接受采访,他专门腾出了整整一个下午,将记忆中的邕城往事向记者娓娓道来。

对于书写南宁历史,他说:“这源于我从事经济工作时曾参与编写《南宁商会史》,那时查阅并收集了很多资料,才发现不只是自己,就连身边很多人对南宁历史都知之甚少,由此萌生了将资料进行整理,把南宁历史写出来、把城市变迁记录下来让更多人了解南宁的想法。”

土生土长于南宁的陈建昭退休后将视角投向广阔的社会,以一名市民的视角,行走于街头巷尾,记录书写南宁城市建设的步伐。一开始,陈建昭通过博客在互联网上发表文章,想不到文章逐渐被传阅到社会上,得到不少读者的捧场与鼓励,这让他大受鼓舞:“写下这些文字,只是想把知道的一些南宁历史展现出来,让我身边的人知道,至于要达到什么目的?没有想过,但读者帮我总结,说我现在做的是一件留住城市记忆、传播南宁历史文化的事,或许这就是意义所在。”

“千姿百态的南宁老骑楼”

“中山路,传承了当年的‘府门口夜市’”

“新阳路,老厂渐行渐远”

“‘黄皮酱’的传说”

……

慢慢地,南宁城市风貌背后的传说、大街小巷里的故事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他的笔下。每写一个故事或传说,陈建昭都要查阅很多历史资料、花费大量时间。其间,他除了去图书馆翻查史料,更多的是到街头走访老市民,进入菜市场将日常所见化为真诚的记述,城市变迁、市井百态、烟火人间等跃然纸上、编辑成册,并发表在他的网络平台账号上。

在追忆历史中拉近人与人的距离

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给了每个人机会,网络让陈建昭的热情得到了无限发挥的空间,也让他的初心有了更丰富的表达。2017年,应读者要求,他从博客转战微信公众号之后,读者群迅速扩大,影响面更广。在这一过程中,他的文章吸引了不少老南宁人前来浏览,也因此结识了许多像他一样对这座城市充满热爱和眷恋的市民。在与他们的互动交流中,陈建昭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口述历史”。

“读者中的老市民很多,史料里没有记载或错漏的,可以得到他们‘亲历、亲见、亲闻’的口述或写述的更正与补充。很多读者还向我提供照片、绘图、线索,丰富了我的文章内容。不少读者也向我的网络平台账号投稿,共同回忆‘老南宁’的大街小巷,我深深地感谢他们。”陈建昭说。

13年来,陈建昭对记录南宁历史乐此不疲。自2021年开始,他更是自学短视频剪辑,将民生路、兴宁路、解放路等分别制作成短视频内容,与大家分享他热爱的南宁。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现在的年轻人没见过‘老南宁’的样子,希望他们能从短视频中看到过去,在新旧对比中对这座城市有更多的了解。”陈建昭表示,去年,他制作了一个短视频,里面提到在石巷口早年间就有很多粮食、生熟食店铺,其中有一家是南宁市较早一批做卤味的店,创始人姓陈……该短视频的内容后来被远在澳大利亚的创始人孙女看到了,还给他留言,并在留言区找到了失去联系的堂姐妹。

“这是我记录南宁历史出乎意料的作用,很有意义。”陈建昭说。而像这样有意义的事情,通过他的发布平台已有多起:失散了几十年的老战友得以重逢,几十年不见的老街坊再次相聚……不少人表示:“这是我们‘老南宁人’团聚的地方。”

从时代浪潮下感受城市发展的“变”与“不变”

“我的文章同时也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欢,这让我很欣慰。”陈建昭说,他在与一些年轻读者对话中获悉,年轻人也很想了解南宁的历史,但是一直没有较为合适的书,现在阅读他的文章,通过一些小故事以及通俗的语言文字,让他们从中感受到南宁这些年发展的“变”与“不变”,觉得受益匪浅。

作为与新中国一起成长的同龄人,陈建昭在70多年的时间里,见证了南宁这座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

陈建昭说,这座城市不断变化的是面貌和气质。他儿时曾住在新华街附近,对这条街道深有感触:“以前新华街的道路很破烂,不是水泥路,充满碎石渣,道路两旁则是一排排杂乱的小矮楼。如今再看,已是整洁平坦的道路,四周耸立着高楼大厦。”陈建昭说,像这样面貌一新的老街道数不胜数。

他还说,这座城市始终如一的是开放与包容。陈建昭的父母在改革开放前从福建来南宁,感到南宁市对所有人都是一视同仁,便决定在此生活定居。他成年工作后,遇到了更多企业家来南宁投资兴业,他们也都表示这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不论你从什么地方来,只要你有本事就都能发展起来。因此,我也把这些企业家在南宁奋斗的故事写入文章之中。”陈建昭说。

作为一名见证南宁发展并切身获得幸福感的普通市民,陈建昭将继续记录和传播南宁历史。“南宁正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城市面貌每天都在更新。我们只有了解南宁的历史文化,才会更加热爱这座城市。记录南宁往事,将南宁的故事通过文字传递给年轻一代,我会再接再厉,期望带动更多人书写南宁历史,留住南宁记忆,传承南宁历史文化。”他说。

记者 吴青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