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融媒体中心—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李慧婷 实习生 黄钎)7月30日上午,广西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在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举行,会议从“无废城市”建设、危险废物闭环管理、尾矿库污染防治、新污染物治理、重金属污染防治及总量减排等五个方面介绍了广西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工作情况。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麦安明 摄
“无废城市”全面实行垃圾分类制度
“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2022年,南宁、柳州、桂林3个城市入选全国“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三市印发“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城市建成区全面实行垃圾分类制度;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强弱项、补短板工作,补齐生活垃圾焚烧、餐厨垃圾处理、大件垃圾处理设施短板,基本实现建成区原生垃圾零填埋;废弃农资包装物回收率达到80%;医疗废物日收集处置能力得到有力保障,医疗废物100%安全处置。
南宁市围绕“零增长、零填埋、零废弃、零风险”这四个“零”目标推进建设工作。围绕“零增长”实施工业固废治理,积极探索拓宽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渠道;围绕“零填埋”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建成区原生垃圾实现零填埋;围绕“零废弃”抓好农村废物整治,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1.73%,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了86%以上,废弃农膜回收率达到了85.6%;围绕“零风险”强化危险废物管治,全市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水平稳步提升,收集、贮存和利用处置规模基本满足全市需求。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处副处长李颋表示,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将联合自治区各相关部门强化技术支撑力量,整体推动工业、农业和生活领域固体废物的利用处置。推进“无废细胞”建设,充分利用各类宣传渠道,不断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无废城市”建设,使“无废城市”逐渐成为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载体、新窗口。力争到2027年,全区“无废城市”建设比例达到60%以上。
推进工业固体废物“变废为宝”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一头连着减污,一头连着降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任务。广西铝土矿、锰矿资源丰富,氧化铝和电解锰产业作为广西资源型传统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赤泥和锰渣产生量大,综合利用和处置途径窄,主要以堆存处置为主,既占用土地、浪费资源,又易造成环境安全隐患。近年来,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积极推动赤泥和锰渣综合利用并取得一定成效,2023年广西新增赤泥综合利用率达到16.9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攻克锰渣无害化的难题,实现锰渣制砖、制水泥、回填等多种综合利用途经。
近两年,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多次组织召开赤泥和锰渣综合利用工作专题研讨会,召集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组成“产学研用”技术攻关团队,探索赤泥和锰渣多途径、多渠道综合利用技术模式,梳理适合广西的综合利用技术并编制先进技术名录,为赤泥和锰渣综合利用提供技术参考。目前已形成选铁、提镓、作水泥生产原料、炼铁造渣剂和道路材料等赤泥综合利用途径,以及锰渣低温脱氨无害化-回填,锰渣制烧结砖、免烧砖、制水泥等锰渣综合利用途径。此外,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正积极探索赤泥-锰渣协同利用技术,将赤泥、锰渣等工业固体废物“变废为宝”,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赢。
“十四五”期间,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指导各市及相关企业通过结构调整、升级改造和深度治理等手段,积极推动完成35个重金属减排项目,累计可实现重点重金属污染物削减量8吨。全区39个新、改、扩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均严格落实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减量替代”或“等量替代”,累计实现替代量4.31吨。
广西还利用了智慧化管理手段,建设广西“生态云”危险废物闭环智慧管理平台,通过智慧物流、视频监控、电子标签等技术手段,推动危险废物管理数字化和智能化。2023年,广西共抽查危险废物相关企业143家,产生单位合格率93.8%,经营单位合格率97.4%,全区14个市考核评级均为A。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总工程师宁耘表示,下一步,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将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开展“无废细胞”创建工作;开展危险废物自行利用处置专项整治,不断提高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水平;持续开展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筛查与评估、涉重金属历史遗留问题排查整治等工作,进一步强化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