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北回归线是太阳光线直射在地球上最北的界线,是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是一条具有多学科意义的天文气候特征的纬度线。北回归线经过地球上16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多属沙漠和草原地带,而经过我国却是另一番景象——林木葱郁,雨量充沛,物产丰富,人们称之为“神奇的回归绿带”。中国绿城——南宁,正是这样一座位于北回归线上的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西是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职责。近年来,南宁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筑牢祖国南方生态屏障,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为了宣传和展示南宁利用优势资源在推动绿色发展上实现更大进展的做法和成效,《南宁日报》即日起推出“北回归线上的中国绿城”系列报道,通过“春之声”“夏之味”“秋之实”“冬之色”四个篇章,带领读者到春日里感受小动物们的生命跃动,到夏日里体会实现水果自由的甜蜜滋味,到秋日里分享五谷飘香的丰收喜悦,到冬日里饱览五彩斑斓的南国色彩。
本期推出“北回归线上的中国绿城·春之声”篇章。春是一曲快乐浪漫的乐章,泉水叮咚,百鸟争鸣,蛙声阵阵,昆虫啾啾,展示出生命的美好。让我们在这静谧闲适的春光里,品味春的韵味,感悟春的力量,共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北纬23度26分,北回归线,太阳光线直射在地球最北的界线。冬至过后,受到北回归线的“召唤”,太阳光直射点开始北移,逐渐告别料峭寒气,为北半球带来天地一新的时节——春。
春,从聆听位于广西南宁的大明山上的声音启程。大明山,这颗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这座中国南疆土地上的“生物基因宝库”,到处都涌动着春的浪漫气息。
上春山,听春潮。春意盎然的四月,在大明山,我们循声而行,采撷这绿城北回归线上一道道春之音符。车从山脚一直向上攀爬,扎入翻滚的林海中。
大明山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图为大明山北回归线标志塔。记者 黄维业 摄
自然之声
美妙春鸣 和谐乐章
春之声,从哪儿找起?
这是大范围的寻觅。大明山横跨4个县(区),山体呈西北—东南走向,连绵68公里,保护区总面积16994公顷,平均海拔1200米。找,谈何容易?
车行至海拔1200米的天坪服务区。这里云雾缭绕、奇峰耸峙、悬崖陡立,苍劲挺拔的树木无涯无际,放眼都是青翠的绿,耳畔皆为一片寂静。
这哪儿有声音?
脑海中的疑问即将出口,同行的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天坪护林防火站护林员周光荣做了一个“嘘”的手势,靠近我们身旁,小声地说:“听,那是它们在嬉戏。”
熄灭引擎,俯下身子,这难以捕捉的声音如同刚唤醒的泉水慢慢涌入耳道。“啊呜、啊呜……”声音逐渐高亢、越发尖厉。“这是黑叶猴,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平时住在溶洞里。”周光荣说,春天来了,黑叶猴喜欢在白天出来觅食,采摘嫩叶、种子和花朵。
北回归线途经而形成的季风性湿润气候,与广西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在大明山交汇、碰撞、相融,让这里成为绝佳的生物栖息地。
愈往山林深处走,这样的感受愈发深刻,四周的声音也愈发热闹。翻开溪涧旁的石头,大明山竹叶蛙正悠闲自鸣;高处的枝桠上,喙部突起的冠斑犀鸟发出“嘎克、嘎克”的啼叫;草丛中“唧唧、唧唧”的虫鸣,是广西雨蟋在求偶……
“目前,保护区内记录有陆生脊椎动物4纲31目102科302属50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数量总计158种,维管束植物209科796属2111种。”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学研究科负责人张敏介绍。
得益于逐年推进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近年来,大明山保护区开设研学旅行线路,组织青少年走进大自然,寻找“神奇动物在哪里”。
千般姿态、万种声音,组成独属于大明山的“春天旋律”。“这几年,生态环境好了,动物也多了,感觉山里越来越热闹了。”周光荣说。
保护之声
万物共生 各得其所
树林里的道路七拐八弯、不易辨认,可这对保护区护林员来说并非难事,周光荣指着前方的山路对记者说:“走,带你们瞧个好东西。”
一会儿的工夫,只听到一声“就这了”,我们停下了脚步,扒开树干上的伪装,一台红外线相机出现在眼前。
“主打就是一个不打扰。”张敏用袖口轻轻擦拭着相机的黑色外壳说道,“通过红外线相机,我们能在不影响动物的情况下,观察它们捕食、休憩、繁衍。”
如今,大明山保护区里设置了100多个野生动物红外线相机动态监测点,配备红外线相机、微单相机、无人机等多种电子设备,织起了一张野生动植物多样性观测网。
“这张‘网’几乎覆盖了我们保护区内58条巡护线路。2017年以来,大明山保护区监测到黑叶猴、林麝、熊猴等3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发现广西睑虎、金冠树八哥、黑冠鳽等17种保护区新记录物种,发表广西琴蛙、大明山掌突蟾、广西雨蟋等新物种。”
“大量新物种的发现,也印证了大明山保护区生物资源富集、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持续提升,是保护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重要家园。”张敏说。
谈到这些“山精地灵”,张敏仿佛有说不完的话。“你知道中华鬣羚吗?就是我们常说的‘四不像’。”
“知道,但只在电视上看到过。”
“去年5月,我的同事就通过红外线相机看到了两头中华鬣羚在‘谈恋爱’呢!这是我们第一次在保护区里拍到它们求偶的视频。”
……
娓娓道来的自然界故事,相映成趣的鸟叫虫鸣……此时此刻,我们交流的声音,与动物、昆虫的声音一样,都是大自然这本乐谱上一同跳动的音符。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命脉相系、融为一体的关系。在大明山,这样的关系不是筑起高墙“老死不相往来”的物理隔阂,也不是毫无规则、野蛮生长的粗放融合,而是山水相契、生灵共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蕴藏着朴素的生态治理逻辑,但付诸实践可不容易。
“过去,毁林、砍伐、盗采和非法进入保护区等违法行为,总是为大明山生态保护‘添堵’。”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黄宁表示,“2018年,《南宁市大明山保护管理条例》施行,让这片树林有了‘护身符’。通过建立起‘局—站—片—点’四级管理体系,并配备124名专职护林员,我们开展保护区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序。”
如今,护林工作也用起了“高精尖”——保护区智慧管护系统,同步运行“森林管护巡检”网上平台,多架无人机辅助巡查,构建起“天上看、地上巡、网上管”的三维监管体系。
同时,大明山保护区挂牌成立南宁首个生态环保旅游巡回法庭,通过以案示警让违法行为“刹车”,近年来保护区内违法案件逐年减少。截至2023年底,保护区已连续35年无森林火灾发生,森林覆盖率保持在98.9%。
生态之声
高山流水 美美与共
一路听着大明山的故事,欢声笑语间,我们竟在树林里走了近一个半小时。
顺着手指的方向,我们看到一处芳草茵茵、满目青绿的山坡。“那里过去是采矿遗址,开采时烟尘滚滚、炮声隆隆,等待运矿石的卡车排起长龙。”周光荣说,“时间一长,问题也接踵而至。山体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极易发生山体滑坡,栖息在这里的动物也越来越少。我们都觉得再这样下去迟早会把大明山毁了。”
大明山之治,路在何方?
近年来,在市委的领导下,南宁市有力推进中央环保督察整改、自然保护地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排查等系列专项行动,尤其是推进大明山保护区内各类违法违规问题整改到位。
经过生态治理与修复,如今大明山保护区内原有的钨矿、铜矿等采矿业已全部关停,历史遗留的15座小水电站已完成清退,采矿遗址、小水电站遗址进行了生态修复。“我们还把保护区内的山庄、饭馆等拆除复绿,为野生动植物腾出栖息空间。”黄宁说,“告别‘点石成金’的美梦,依托大明山丰富的生态资源,附近村民发展起了旅游产业,端起了‘生态饭碗’。”路径清晰,治理有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正在大明山生根发芽。
大明山之变是南宁市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南宁市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截至2023年,南宁市拥有21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7.79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52%,其中建成8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23万公顷;完成植树造林42.2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3.81%;横州市西津湿地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生态文明建设大文章越写越好。
“南宁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强化基础保障,严格保护生态资源,提升森林、湿地的保护与修复能力,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力筑牢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建设壮美广西贡献首府林业力量。”南宁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许强初说。
(记者:杨 盛 莫岚远 王海云 尹海明/文 黄运明/视频)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