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南宁市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寻找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效推动非遗传承保护,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在南宁博物馆非遗研学中心,孩子们认真聆听老师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糖画的历史和制作工艺。随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脑海中的想象画在纸上,再跟着老师一起共同制作出独属自己独一无二的糖画。在这里不仅能非遗的发展与传承,还能动手体验,让孩子们收获满满,在制作过程中记者发现,有的同学还将博物馆里展出的文物制作成糖画。
学生刘思诗说:“我画的是刺猬型的容器还有泥塑人偶结合起来的画像,我觉得这个课程让我学到了很多,也加深了我对非遗的了解。”
一勺勺糖浆,承载着历史的沉淀,通过老师手把手教学,一笔一画皆是传承的延续,甜甜的糖画含在孩子们的嘴里,非遗知识留在孩子们的心里。据了解,除了糖画之外,这里还有皮影戏、壮锦、扎染等非遗课程。
南宁博物馆非遗研学中心负责人鄢小刚说:“暑假期间排课,一个礼拜至少排六堂课,有多时候一周排了八堂课,广西的非遗特别丰富我们每周都有新的课程上新。”
同时,南宁市还在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通过建基地保传承、育品牌融商业、拓市场扩销路等措施盘活非遗资源,走出一条“指尖工艺”变“指尖经济”的增收致富路,有效实现非遗工艺价值转化。2020年,宾阳武陵牛角制品制作技艺入选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广西龙劲牛角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宾阳县武陵镇牛角工艺制品示范基地项目所在地,牛角制品产品已经从原来的30多种样式发展到目前的200多种样式,产品远销国内外。
广西龙劲牛角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陈雨婷说:“我们武陵牛角制品制作技艺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通过网络销售平台销往全国各大旅游城市并出口东南亚地区。”
育品牌融商业,培育非遗产业新业态。宾阳县还加大对大罗毛笔、宾阳壮锦等非遗产业的重点培育,指导非遗传承人搭建产业平台、建立产业基地,不断提升宾阳非遗品牌影响力。目前,全县建立大罗毛笔、武陵牛角工艺制品等10个非遗项目传承基地,非遗传承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为“指尖经济”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2023年以来,宾阳县3个非遗产业基地、8家非遗工坊共实现收益约2300万元,带动就业700多人。
宾阳县文化馆馆长文鉴说:“推行非遗生产性保护制度,建立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机制,全县共推荐认定了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7名,通过开设非遗传习所举办非遗技艺传承培训班等方式,激发非遗产业新动能。”
如今在绿城南宁,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迸发出浓厚的时代气息,演绎出非遗与节庆经济蓬勃发展的繁盛景象。截至目前,南宁市拥有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80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9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84项。拥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66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94人。非遗传承保护不仅促进了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繁荣发展,还营造了各民族文化互融、共生、协同发展的民族团结大氛围。
(记者: 王钰滢 陆稳恒 宾阳融媒:曾德好 徐丽娅 通讯员:张璐瑶)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