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康复五大误区,你了解多少?

不少妈妈产后不仅要面对自己臃肿的身材、迟迟不消的肚腩、难看的疤痕……还可能要面临着盆底功能障碍、产后腰痛、乳腺炎、产后抑郁等问题,于是开始漫长的产后康复之旅。殊不知,在此过程中,很多产后妈妈为了尽快恢复状态,反而导致了更多问题的出现。这些产后康复的常见误区,你中了几条?

误区一:不需要做产后康复

很多妈妈认为产后42天,月子坐好了,不需要再做产后康复或盆底康复了。虽然产后暂时没有出现明显的症状,或者忽视了一些运动如跳绳、跑步、打球出现的漏尿,及长距离或长时间行走的不适、腰痛等问题,但有可能她们的腹直肌分离、盆底功能紊乱等问题已经存在,数月或者几年之后才会逐渐出现腰背痛、小便控制能力差甚至漏尿、子宫脱垂等问题。

有些妈妈有做产后康复的意识,但面对嗷嗷待哺的孩子、繁重的家务……常常把产后康复排在所有事情的最后一位,想着反正病情也不严重,宝宝这么小、家里事情这么多,产后康复还是再等等吧!殊不知,妊娠和分娩是造成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妊娠对女性盆底肌的损伤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做产后康复,这种损伤难以自我修复。因此,建议女性在产后康复、盆底修复的最佳时间进行治疗(产后42天至6个月是女性产后康复、盆底修复的最佳恢复期)。

误区二:产后急于进行腹部塑形

面对生完孩子后的大肚腩和松弛的皮肤,不少妈妈非常焦虑,有人急于进行腹部塑形,殊不知,过早的腹部塑形可能会给身体带来二次损伤。

首先,对于产后腹直肌分离问题,若只想通过仰卧起坐来锻炼腹肌,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加重腹直肌的分离。

其次,盆底肌经历了妊娠和分娩的重创,产后早期尚未完全恢复,若进行高强度的腹肌锻炼不仅会使腹压增加,对于薄弱的盆底肌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会导致盆底功能进一步下降,甚至出现漏尿、子宫脱垂等盆底疾病。

误区三:剖宫产不需要进行盆底康复

不少妈妈认为,只有阴道分娩才会对盆底肌造成损伤,所以剖宫产不需要进行盆底康复。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怀孕期间,随着胎儿的体积和重量的增加,孕妇腰部向前倾,腹部向前鼓起、向下突出,子宫位置逐渐变得垂直,使重力轴向前移,腹腔和盆腔的压力指向盆底肌肉,长期压迫骨盆底,使盆底肌持续受压,盆底肌所具有的弹性极限遭到最大挑战而逐渐松弛,造成肌纤维变形,肌张力减退。产后42天检查,发现剖宫产出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产妇也不亚于顺产产妇。因此,不管是剖宫产还是顺产,这种盆底损伤都是存在的。

误区四:盆底功能损伤不是大问题

在全面开放三孩时代,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尤其是缺乏分娩保健知识的妈妈,更容易忽视盆底功能损伤的问题。女性的盆底肌像一张弹性的吊床,怀孕、分娩的时候,胎儿逐渐压迫、撑开这张吊床导致吊床松弛。研究表明,妊娠分娩的次数越多,盆底肌损伤越严重,若一胎后盆底肌损伤未能及时康复,二胎后盆底功能损伤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女性产后需要及时恢复盆底肌的弹性,恢复盆底功能。

误区五:错过最佳恢复期就不用理了

经常可以看到,生育两年甚至多年后仍然有腹直肌分离、产后腰痛、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女性。虽然她们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恢复期,但只要开始就不晚。由专业的康复师进行评估,然后选择正确的康复方案,依旧可以取得良好的恢复效果。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激素水平的下降,肌肉会出现松弛,神经功能会降低,这些因素均会导致盆底功能下降;某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便秘、久蹲、久站、憋大小便、用力咳嗽等均会导致盆底肌损伤;某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鼻炎等也会导致盆底肌的慢性损伤。一些产后妈妈虽然暂时未出现不适症状,但更年期激素水平下降、肌肉松弛时仍可能出现漏尿、子宫脱垂等症状。故产后妈妈们更应该把盆底康复这个健康问题重视起来,如出现漏尿的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亡羊补牢也是防止症状加重的好办法。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邓月桂

阅读量:99 作者:邓月桂 编辑:覃凤妮 责任编辑:罗宁 值班编审:黄登
产后康复五大误区,你了解多少?
2024-08-19 11:05 南宁市融媒体中心—南宁晚报
作者:邓月桂 编辑:覃凤妮 责任编辑:罗宁

不少妈妈产后不仅要面对自己臃肿的身材、迟迟不消的肚腩、难看的疤痕……还可能要面临着盆底功能障碍、产后腰痛、乳腺炎、产后抑郁等问题,于是开始漫长的产后康复之旅。殊不知,在此过程中,很多产后妈妈为了尽快恢复状态,反而导致了更多问题的出现。这些产后康复的常见误区,你中了几条?

误区一:不需要做产后康复

很多妈妈认为产后42天,月子坐好了,不需要再做产后康复或盆底康复了。虽然产后暂时没有出现明显的症状,或者忽视了一些运动如跳绳、跑步、打球出现的漏尿,及长距离或长时间行走的不适、腰痛等问题,但有可能她们的腹直肌分离、盆底功能紊乱等问题已经存在,数月或者几年之后才会逐渐出现腰背痛、小便控制能力差甚至漏尿、子宫脱垂等问题。

有些妈妈有做产后康复的意识,但面对嗷嗷待哺的孩子、繁重的家务……常常把产后康复排在所有事情的最后一位,想着反正病情也不严重,宝宝这么小、家里事情这么多,产后康复还是再等等吧!殊不知,妊娠和分娩是造成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妊娠对女性盆底肌的损伤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做产后康复,这种损伤难以自我修复。因此,建议女性在产后康复、盆底修复的最佳时间进行治疗(产后42天至6个月是女性产后康复、盆底修复的最佳恢复期)。

误区二:产后急于进行腹部塑形

面对生完孩子后的大肚腩和松弛的皮肤,不少妈妈非常焦虑,有人急于进行腹部塑形,殊不知,过早的腹部塑形可能会给身体带来二次损伤。

首先,对于产后腹直肌分离问题,若只想通过仰卧起坐来锻炼腹肌,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加重腹直肌的分离。

其次,盆底肌经历了妊娠和分娩的重创,产后早期尚未完全恢复,若进行高强度的腹肌锻炼不仅会使腹压增加,对于薄弱的盆底肌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会导致盆底功能进一步下降,甚至出现漏尿、子宫脱垂等盆底疾病。

误区三:剖宫产不需要进行盆底康复

不少妈妈认为,只有阴道分娩才会对盆底肌造成损伤,所以剖宫产不需要进行盆底康复。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怀孕期间,随着胎儿的体积和重量的增加,孕妇腰部向前倾,腹部向前鼓起、向下突出,子宫位置逐渐变得垂直,使重力轴向前移,腹腔和盆腔的压力指向盆底肌肉,长期压迫骨盆底,使盆底肌持续受压,盆底肌所具有的弹性极限遭到最大挑战而逐渐松弛,造成肌纤维变形,肌张力减退。产后42天检查,发现剖宫产出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产妇也不亚于顺产产妇。因此,不管是剖宫产还是顺产,这种盆底损伤都是存在的。

误区四:盆底功能损伤不是大问题

在全面开放三孩时代,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尤其是缺乏分娩保健知识的妈妈,更容易忽视盆底功能损伤的问题。女性的盆底肌像一张弹性的吊床,怀孕、分娩的时候,胎儿逐渐压迫、撑开这张吊床导致吊床松弛。研究表明,妊娠分娩的次数越多,盆底肌损伤越严重,若一胎后盆底肌损伤未能及时康复,二胎后盆底功能损伤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女性产后需要及时恢复盆底肌的弹性,恢复盆底功能。

误区五:错过最佳恢复期就不用理了

经常可以看到,生育两年甚至多年后仍然有腹直肌分离、产后腰痛、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女性。虽然她们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恢复期,但只要开始就不晚。由专业的康复师进行评估,然后选择正确的康复方案,依旧可以取得良好的恢复效果。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激素水平的下降,肌肉会出现松弛,神经功能会降低,这些因素均会导致盆底功能下降;某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便秘、久蹲、久站、憋大小便、用力咳嗽等均会导致盆底肌损伤;某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鼻炎等也会导致盆底肌的慢性损伤。一些产后妈妈虽然暂时未出现不适症状,但更年期激素水平下降、肌肉松弛时仍可能出现漏尿、子宫脱垂等症状。故产后妈妈们更应该把盆底康复这个健康问题重视起来,如出现漏尿的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亡羊补牢也是防止症状加重的好办法。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邓月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