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宾阳壮锦——经纬交织 锦上添花

黄爱群在竹笼机上织壮锦。记者叶子榕摄

南宁地铁1号线埌东客运站出入口设计采用壮锦元素,时尚又传统,体现了浓郁的壮族特色。在南宁,许多建筑物和市政设施都用壮锦纹样进行装饰,壮锦正通过各种方式向人们展示其厚重的文化魅力。

壮锦与蜀锦、云锦和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宾阳壮锦起源于汉代,形成于唐宋时期,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壮族民间工艺文化的珍品,是古老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10年,宾阳织锦技艺列入广西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宾阳壮锦作为广西壮锦的代表,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其传承保护与发展情况如何?记者深入宾阳县一探究竟。

在创新中保护和传承

棉纱为经、丝绒为纬,通经断纬、巧妙交织……宾阳壮锦在这里传承。在宾阳县临浦路上一栋不起眼的三层楼里,藏着一片色彩斑斓的小天地,这里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谭湘光的家。

谭湘光是宾阳织锦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是目前中国唯一的壮锦工艺美术大师,也是广西壮锦织造工艺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从艺50余载,谭湘光继承了通经断纬的传统手工织锦技艺,曾多次应邀赴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表演技艺,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

2002年,谭湘光创办了宾阳县湘光织锦坊,将宾阳壮锦发扬光大是她创办织锦坊的初衷。“使用才是最好的传承。”20多年来,谭湘光坚持在创新中保护和传承宾阳壮锦文化。她开拓思路,将传统的壮锦服饰、织锦工艺品与现代文创产品相结合,创作出一大批集传统民族工艺和现代美学理念为一体的壮锦精品,畅销海内外。

提到壮锦与其他织锦的不同之处,谭湘光用“粗犷”两个字来概括。壮锦色彩斑斓、佳丽厚重,和壮族人民热情爽朗、浓烈饱满的性格特点相吻合。壮锦上的纹饰图案大多取材于大自然中的具象实物,壮族人民根据这些自然形象的特点,以大胆省略及变形的手法织锦,虽然抽象但意韵生动,耐人寻味。

传统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

走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谭湘光非遗传承基地,各式各样的壮锦服饰、壮锦文创工艺品等讲述着宾阳壮锦的发展故事。

“眼前这幅《壮锦》是中国2016亚洲国际集邮展览纪念邮票‘壮锦’的图样,由蟒龙纹壮锦和万寿花纹壮锦组合而成,具有浓郁的壮族特色和吉祥的文化寓意。”南宁市级宾阳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爱群介绍。

“我的母亲和外婆都是织娘,当时多以编织日常生活用品为主,当年壮锦背带是本地出嫁女的必需品。”黄爱群从16岁开始和母亲学习编织壮锦,23岁师从谭湘光系统学习壮锦的传统织造技艺。

宾阳壮锦编织技艺严格传承了传统壮锦古老的织造器械、编织工艺、编织材料和图案风格,与其他织锦器械最大的区别就是悬挂在壮锦织机上的大竹笼,因此宾阳壮锦织机又被称为“竹笼机”。

黄爱群介绍,壮锦经线一般为原色,纬线按织锦人的构思配以不同的色彩,织机上方的大竹笼是专门用于提织花纹图案的,这也是壮锦纹饰变化无穷的奥秘所在。从传统到创新,宾阳壮锦已发展出近60种纹样,“八角花”纹样是壮锦最重要的标识。

壮锦传承千年不绝,它是一代又一代手工艺匠人的精神传承。如今,在恪守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宾阳壮锦传承人结合现代纺织工艺,对壮锦织造的工艺设计、经纬配色等进行创新,使这门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电商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谭湘光依托宾阳县湘光织锦坊这一平台,积极开办培训班,带领组织农村妇女、待业人员、残障人士等学习织锦技艺。对于已掌握织锦技艺且有意从事织锦生产的妇女,宾阳县湘光织锦坊免费提供竹笼机,带领农村妇女增收致富。

宾阳县还邀请市民游客到织锦坊参观交流,不定期举办壮锦织锦技艺教学培训班及织锦技艺比赛,并与市侨联、市总工会、各大院校合作传授织锦技艺,联农带农培养了一批织锦技艺传承人。同时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谭湘光开发了许多时尚的壮锦元素单品,通过线上渠道进行销售。精美的壮锦壁挂、时尚的壮锦包包、可爱的壮锦公仔、精致的壮锦扇子、舒适的壮锦抱枕……传统精湛的技艺与现代美学的设计碰撞出灿烂的火花,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曾雪霞是谭湘光徒弟,决心借助互联网让壮锦成为“线上流动的艺术”,“我们将更加注重壮锦文化的挖掘,创作出更多短视频,传播弘扬壮锦文化。同时,运用电商平台将壮锦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让壮锦走进千家万户。”(记者 郭少东 通讯员 农燕明 实习生 江浩民)

阅读量:792 作者:郭少东 农燕明 江浩民 编辑:罗宁 责任编辑:李斯维 值班编审:符蔚
文化中国行|宾阳壮锦——经纬交织 锦上添花
2024-08-22 09:00 南宁市融媒体中心—南宁日报
作者:郭少东 农燕明 江浩民 编辑:罗宁 责任编辑:李斯维

黄爱群在竹笼机上织壮锦。记者叶子榕摄

南宁地铁1号线埌东客运站出入口设计采用壮锦元素,时尚又传统,体现了浓郁的壮族特色。在南宁,许多建筑物和市政设施都用壮锦纹样进行装饰,壮锦正通过各种方式向人们展示其厚重的文化魅力。

壮锦与蜀锦、云锦和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宾阳壮锦起源于汉代,形成于唐宋时期,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壮族民间工艺文化的珍品,是古老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10年,宾阳织锦技艺列入广西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宾阳壮锦作为广西壮锦的代表,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其传承保护与发展情况如何?记者深入宾阳县一探究竟。

在创新中保护和传承

棉纱为经、丝绒为纬,通经断纬、巧妙交织……宾阳壮锦在这里传承。在宾阳县临浦路上一栋不起眼的三层楼里,藏着一片色彩斑斓的小天地,这里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谭湘光的家。

谭湘光是宾阳织锦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是目前中国唯一的壮锦工艺美术大师,也是广西壮锦织造工艺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从艺50余载,谭湘光继承了通经断纬的传统手工织锦技艺,曾多次应邀赴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表演技艺,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

2002年,谭湘光创办了宾阳县湘光织锦坊,将宾阳壮锦发扬光大是她创办织锦坊的初衷。“使用才是最好的传承。”20多年来,谭湘光坚持在创新中保护和传承宾阳壮锦文化。她开拓思路,将传统的壮锦服饰、织锦工艺品与现代文创产品相结合,创作出一大批集传统民族工艺和现代美学理念为一体的壮锦精品,畅销海内外。

提到壮锦与其他织锦的不同之处,谭湘光用“粗犷”两个字来概括。壮锦色彩斑斓、佳丽厚重,和壮族人民热情爽朗、浓烈饱满的性格特点相吻合。壮锦上的纹饰图案大多取材于大自然中的具象实物,壮族人民根据这些自然形象的特点,以大胆省略及变形的手法织锦,虽然抽象但意韵生动,耐人寻味。

传统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

走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谭湘光非遗传承基地,各式各样的壮锦服饰、壮锦文创工艺品等讲述着宾阳壮锦的发展故事。

“眼前这幅《壮锦》是中国2016亚洲国际集邮展览纪念邮票‘壮锦’的图样,由蟒龙纹壮锦和万寿花纹壮锦组合而成,具有浓郁的壮族特色和吉祥的文化寓意。”南宁市级宾阳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爱群介绍。

“我的母亲和外婆都是织娘,当时多以编织日常生活用品为主,当年壮锦背带是本地出嫁女的必需品。”黄爱群从16岁开始和母亲学习编织壮锦,23岁师从谭湘光系统学习壮锦的传统织造技艺。

宾阳壮锦编织技艺严格传承了传统壮锦古老的织造器械、编织工艺、编织材料和图案风格,与其他织锦器械最大的区别就是悬挂在壮锦织机上的大竹笼,因此宾阳壮锦织机又被称为“竹笼机”。

黄爱群介绍,壮锦经线一般为原色,纬线按织锦人的构思配以不同的色彩,织机上方的大竹笼是专门用于提织花纹图案的,这也是壮锦纹饰变化无穷的奥秘所在。从传统到创新,宾阳壮锦已发展出近60种纹样,“八角花”纹样是壮锦最重要的标识。

壮锦传承千年不绝,它是一代又一代手工艺匠人的精神传承。如今,在恪守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宾阳壮锦传承人结合现代纺织工艺,对壮锦织造的工艺设计、经纬配色等进行创新,使这门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电商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谭湘光依托宾阳县湘光织锦坊这一平台,积极开办培训班,带领组织农村妇女、待业人员、残障人士等学习织锦技艺。对于已掌握织锦技艺且有意从事织锦生产的妇女,宾阳县湘光织锦坊免费提供竹笼机,带领农村妇女增收致富。

宾阳县还邀请市民游客到织锦坊参观交流,不定期举办壮锦织锦技艺教学培训班及织锦技艺比赛,并与市侨联、市总工会、各大院校合作传授织锦技艺,联农带农培养了一批织锦技艺传承人。同时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谭湘光开发了许多时尚的壮锦元素单品,通过线上渠道进行销售。精美的壮锦壁挂、时尚的壮锦包包、可爱的壮锦公仔、精致的壮锦扇子、舒适的壮锦抱枕……传统精湛的技艺与现代美学的设计碰撞出灿烂的火花,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曾雪霞是谭湘光徒弟,决心借助互联网让壮锦成为“线上流动的艺术”,“我们将更加注重壮锦文化的挖掘,创作出更多短视频,传播弘扬壮锦文化。同时,运用电商平台将壮锦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让壮锦走进千家万户。”(记者 郭少东 通讯员 农燕明 实习生 江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