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岔山村以民族团结为媒再现潇贺古道繁荣商貌

原标题:“古村+美食+互联网”的乡村你见过吗?贺州岔山村以民族团结为媒再现潇贺古道繁荣商貌

南宁市融媒体中心—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黄思宁)当你漫步在岔山村的青石板路上,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昔日商贾云集、货物往来的繁荣景象,而这一切的再现,正是该村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交相辉映的生动写照。

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中岔山村。记者 黄思宁 摄

9月3日,记者跟随“籽籽同心”——2024 年民族团结主题网络宣传活动走进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岔山村中,发现该村以民族团结为坚实基石,正悄然再现着秦汉时期潇贺古道的繁荣商貌。

岔山村始建于明代初期,拥有600多年的历史,村子地处湘桂两省交界处,不仅是“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更是广西瑶汉民族和谐共融的典范。村内保留了大量的古民居、石板路、石板桥、石碑刻、古风雨桥、古戏台等历史遗迹,是潇贺古道文化的“活字典”。

岔山村是“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记者 黄思宁 摄

依托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通过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曾经贫困的岔山村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岔山村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3000元上升到2023年的2.8万元。整整八年的时间,蝶变后的岔山村让古老的潇贺古道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与商业活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助力乡村振兴的典范。

岔山村让古老的潇贺古道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与商业活力。记者 黄思宁 摄

近年来,岔山村以挖掘古道文化为切入点,推出 “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的品牌。为此,该村进行了大量的文化遗址重建和修缮工作,如岔山古戏台重建、百年古井挖掘、潇贺古道恢复、兴隆风雨桥修缮等,让昔日的文化遗址重现光辉。

岔山村主打“乡愁牌”的新型休闲乡村旅游,创新探索以“古村+美食+互联网”的生态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模式,通过线上宣传和推广,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打造了古道油茶、“贺州金牌”的梭子粑粑和“三碗不过岗”凉粉等知名小吃。

每年岔山游客量达50万人,村集体经济投入项目停车场每年可增收20多万元。村里的经营户都纷纷进行互联网直播培训。

村内保留了历史遗迹。记者 黄思宁 摄

村内保留了历史遗迹。记者 黄思宁 摄

岔山村党支部书记杨志魁介绍:“结合乡土风情,岔山村打造了一条囊括油茶店、烧酒铺、民族服装店、民俗体验馆、知青馆、读书吧等各种业态的古道旅游街,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体验。经营户们都主动在店门前公告‘诚信经营承诺’。往来的游客除了广西游客之外,还有来自湖南的游客。”

经营户们都主动在店门前公告“诚信经营承诺”。记者 黄思宁 摄

此外,岔山村主动融入区域联动旅游新线路,与秀水状元村、福溪宋寨等古乡村共同打造乡村旅游片区,形成了“游在秀水、看在福溪、吃在岔山”的区域旅游格局。岔山村还积极加强与湖南勾蓝瑶寨、上甘棠村等旅游区的合作交流,促进形成桂湘省际大旅游圈,进一步拓展旅游市场。

2022年,岔山利用村集体资金建设轻音乐酒吧、岔山美食馆、腊肉加工厂增加了古道内新业态,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前来打卡,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3万元。岔山村还办起了腐竹加工厂、腊肉加工厂等特色产业,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实现特色产品线上销售和线下消费相结合的方式,拓宽销售渠道。这些产业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也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岔山村打造古道旅游街,不少商户售卖传统美食油茶。记者 黄思宁 摄

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民宗局局长李俊玲介绍,一直以来,岔山村十分注重民族团结教育,坚持不懈地在各族群众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再宣传、再教育,牢固树立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意识。长期以来,瑶汉同胞和睦相处,杨、孟、何三姓村民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瑶汉文化在这里交融并得到升华。

油茶是瑶族人民的传统美食,而白色、黄色、紫色三种颜色的梭子粑粑正是杨、孟、何三姓村民世代安居乐业和友好相处的象征。岔山村瑶族长桌宴、汉族桂剧表演等传统民俗活动,既是一年一度岔山村丰山庙会特色,更是瑶汉族村民喜迎丰收、幸福生活的展现,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发展。

贺州岔山村以民族团结为载体,通过强化民族团结、挖掘古道文化、加强区域联动、提升服务质量和发展特色产业等一系列措施,成功地再现了潇贺古道的繁荣商貌,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阅读量:195943 作者:黄思宁 编辑:农荟颖 责任编辑:罗宁 值班编审:汤洁葵
贺州岔山村以民族团结为媒再现潇贺古道繁荣商貌
2024-09-05 09:51 南宁市融媒体中心—南宁新闻网
作者:黄思宁 编辑:农荟颖 责任编辑:罗宁 值班编审:汤洁葵

原标题:“古村+美食+互联网”的乡村你见过吗?贺州岔山村以民族团结为媒再现潇贺古道繁荣商貌

南宁市融媒体中心—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黄思宁)当你漫步在岔山村的青石板路上,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昔日商贾云集、货物往来的繁荣景象,而这一切的再现,正是该村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交相辉映的生动写照。

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中岔山村。记者 黄思宁 摄

9月3日,记者跟随“籽籽同心”——2024 年民族团结主题网络宣传活动走进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岔山村中,发现该村以民族团结为坚实基石,正悄然再现着秦汉时期潇贺古道的繁荣商貌。

岔山村始建于明代初期,拥有600多年的历史,村子地处湘桂两省交界处,不仅是“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更是广西瑶汉民族和谐共融的典范。村内保留了大量的古民居、石板路、石板桥、石碑刻、古风雨桥、古戏台等历史遗迹,是潇贺古道文化的“活字典”。

岔山村是“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记者 黄思宁 摄

依托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通过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曾经贫困的岔山村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岔山村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3000元上升到2023年的2.8万元。整整八年的时间,蝶变后的岔山村让古老的潇贺古道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与商业活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助力乡村振兴的典范。

岔山村让古老的潇贺古道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与商业活力。记者 黄思宁 摄

近年来,岔山村以挖掘古道文化为切入点,推出 “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的品牌。为此,该村进行了大量的文化遗址重建和修缮工作,如岔山古戏台重建、百年古井挖掘、潇贺古道恢复、兴隆风雨桥修缮等,让昔日的文化遗址重现光辉。

岔山村主打“乡愁牌”的新型休闲乡村旅游,创新探索以“古村+美食+互联网”的生态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模式,通过线上宣传和推广,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打造了古道油茶、“贺州金牌”的梭子粑粑和“三碗不过岗”凉粉等知名小吃。

每年岔山游客量达50万人,村集体经济投入项目停车场每年可增收20多万元。村里的经营户都纷纷进行互联网直播培训。

村内保留了历史遗迹。记者 黄思宁 摄

村内保留了历史遗迹。记者 黄思宁 摄

岔山村党支部书记杨志魁介绍:“结合乡土风情,岔山村打造了一条囊括油茶店、烧酒铺、民族服装店、民俗体验馆、知青馆、读书吧等各种业态的古道旅游街,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体验。经营户们都主动在店门前公告‘诚信经营承诺’。往来的游客除了广西游客之外,还有来自湖南的游客。”

经营户们都主动在店门前公告“诚信经营承诺”。记者 黄思宁 摄

此外,岔山村主动融入区域联动旅游新线路,与秀水状元村、福溪宋寨等古乡村共同打造乡村旅游片区,形成了“游在秀水、看在福溪、吃在岔山”的区域旅游格局。岔山村还积极加强与湖南勾蓝瑶寨、上甘棠村等旅游区的合作交流,促进形成桂湘省际大旅游圈,进一步拓展旅游市场。

2022年,岔山利用村集体资金建设轻音乐酒吧、岔山美食馆、腊肉加工厂增加了古道内新业态,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前来打卡,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3万元。岔山村还办起了腐竹加工厂、腊肉加工厂等特色产业,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实现特色产品线上销售和线下消费相结合的方式,拓宽销售渠道。这些产业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也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岔山村打造古道旅游街,不少商户售卖传统美食油茶。记者 黄思宁 摄

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民宗局局长李俊玲介绍,一直以来,岔山村十分注重民族团结教育,坚持不懈地在各族群众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再宣传、再教育,牢固树立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意识。长期以来,瑶汉同胞和睦相处,杨、孟、何三姓村民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瑶汉文化在这里交融并得到升华。

油茶是瑶族人民的传统美食,而白色、黄色、紫色三种颜色的梭子粑粑正是杨、孟、何三姓村民世代安居乐业和友好相处的象征。岔山村瑶族长桌宴、汉族桂剧表演等传统民俗活动,既是一年一度岔山村丰山庙会特色,更是瑶汉族村民喜迎丰收、幸福生活的展现,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发展。

贺州岔山村以民族团结为载体,通过强化民族团结、挖掘古道文化、加强区域联动、提升服务质量和发展特色产业等一系列措施,成功地再现了潇贺古道的繁荣商貌,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