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融媒体中心—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黄登 农建昌 农荟颖 庞丽娜)金秋的南宁,石榴花开,娇艳似火。
“绣球代表着什么?”“团结,和谐……”9月2日,在南宁市民主路小学校园内,一堂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开学第一课正在精彩开讲。主讲人是来自国家税务总局南宁市税务局机关党委的专职副书记、党建工作科科长林宏华,作为南宁市“桂姐姐”宣讲队的宣讲员,她以生动的例子、有趣的语言,向孩子们讲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南宁市“桂姐姐”宣讲队的宣讲员林宏华到南宁市民主路小学进行主题宣讲。
宣讲员林宏华以绣球的寓意,激励孩子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林宏华说:“作为一名理论宣讲员,我将讲我所信的、做我所讲的,让老百姓们更清楚地了解到,什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林宏华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宣讲备课。
长期以来,南宁市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引导各族群众坚定“五个认同”。为让理论“春风化雨”、宣讲“声入人心”,南宁市累计开展大众宣讲、模范宣讲等各类主题宣讲活动4200多场,全市组织开展各类培训1000多个班次。
悠久的历史,如一条长河,滋养着每一个中华儿女。
如何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把南宁的历史讲清楚,让参观者在可知可感的各族人民共生共融的动人篇章中,让家形成“和”力,这是毛主席接见广西各族人民纪念馆讲解员杜玥林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毛主席接见广西各族人民纪念馆讲解员杜玥林为市民讲解南宁历史。
“这是一个宣传阵地,通过参观展览,市民能够接受到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方方面面。”杜玥林告诉记者。作为讲解员,她深感责任重大,她说要通过自己的讲解,让观众充分感受到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文化认同、文化融合是民族团结和睦之根。
在南宁,有这样一所学校:独具民族风情的校园大门、充满“桂”文化氛围的教学楼、各班级独特的“八有”文化……迈步校园,处处生机勃勃,绽放着“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的强大生命力。它,就是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的南宁市新兴民族学校。
南宁市新兴民族学校喜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程俊 摄
南宁市新兴民族学校校长吴鸿丽利用课间时间给孩子们讲解壮族神话故事。
“做有民族根基的中国人”恰恰是该校的校训。“民族根基的‘根’指的就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我们希望从这些养分当中培养孩子爱国情怀,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南宁市新兴民族学校校长吴鸿丽告诉记者。
南宁市新兴民族学校校长吴鸿丽在给各族孩子们讲解校史。
9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南宁市新兴民族学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荣誉称号。刚刚从北京捧回奖牌的吴鸿丽说:“这次获得表彰对我们来说既是荣誉,更是责任,这个成果也是南宁市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们今后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民族根基课程体系,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深深地埋入每个学生心灵深处,让各族师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各族孩子们在这里快乐成长。
“根”对一个民族而言,可视作对文化力量的借喻和文化品格的认同,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据悉,2024年以来,南宁市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治校、教学全过程,以“开学第一课”“思政课”等培根铸魂。
家和万事兴!民族之和,和在思想,和在文化!
“壮家生来爱唱歌, 这边唱来那边和……”一曲脍炙人口的《幸福嘹嘹啰》,唱出了民族团结合家欢的幸福生活,也唱响了邕城大地各族群众“和合共生,各美其美”的和谐之音。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