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鸟爱好者聚集在明月湖边拍摄黑领椋鸟。记者 宋延康 摄
中华秋沙鸭在武鸣郊区一水库现身。(观鸟爱好者陆爱生供图)
南宁市融媒体中心—南宁晚报讯(记者 凌剑伊)眼下正值鸟类迁徙季,随着气温下降,候鸟们逐渐往南迁徙。在绿城南宁,常住鸟儿和迁徙候鸟也越来越多,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卷。
昨日早上,在南宁心圩江明月湖一处浅滩草坪上,一群观鸟爱好者手持“长枪短炮”对着6只大鸟拍摄。据现场摄影师介绍,这6只大鸟均为黑领椋鸟,属于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虽然鸟儿生性胆小,但是面对长枪短炮们的聚焦,这6只黑领椋鸟极为“配合”。它们时而在树杈上停留并警觉地四处张望,时而在上空盘旋,时而在草坪上觅食,动作优美娴雅,派头十足。
记者看到,镜头下的黑领椋鸟十分漂亮,体长27~29cm,天生有一副“黑领”:整个头部和下体为白色,上胸体羽呈黑色,并向两侧延伸至后颈,形成了宽阔的黑色“领结”,很是醒目。而黑领椋鸟最让人惊奇的是它的叫声,这也是它的看家本领。与“歌唱能手”八哥一样,黑领椋鸟非常善于模仿其他鸟类的声音,因此也被称为“花八哥”。它们的叫声相当聒噪,据说在城市中还会模仿电动自行车的报警声。
资深观鸟爱好者梁家登介绍,黑领椋鸟是南宁的“常住居民”,主要栖息于山脚平原、草地、农田、灌丛、荒地、草坡等开阔地带,在我国分布于云南西部,也见于广西南部、广东和福建等地。
近段时间以来,南宁观鸟爱好者通过镜头记录的鸟儿身影可不少。“去年拍到了黑鹳,今年同一地方拍到了中华秋沙鸭。这运气也是没谁了!”资深观鸟爱好者陆爱生开心地说。日前,陆爱生像往常一样来到武鸣郊区一水库观鸟。在这个水库附近,她去年拍到了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黑鹳。而今年同样的季节,她再次来到这个水库,看到水中有一只状似鸭子的大鸟。她赶紧拿出长焦镜头,仔细一辨认,发现竟然是“鸟类中的活化石”中华秋沙鸭。
据了解,中华秋沙鸭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至今已生存1000多万年,被誉为“水中活化石、鸟中大熊猫”。其嘴部细长,上下喙两侧还长有锋利的锯齿状牙齿,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即使是杜父鱼、七鳃鳗、泥鳅等体表黏滑的鱼类也很难逃脱它的利齿。这样的尖嘴与锐利的齿状喙很像爬行动物的牙齿,这也是中华秋沙鸭与其他鸭类的明显区别。
中华秋沙鸭不仅能感知水的冷暖,更是生态环境的风向标,有着“生态试纸”的功能。它来到南宁,也是南宁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的生动例证。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