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至7日,第41届《中国新闻年鉴》年会暨第二届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创新研讨会在南宁召开。本届研讨会以“全媒创新智融未来”为主题,发布了年鉴新书、创新案例名单等。两天时间里,1场主旨发言,5场专题研讨,众多全国学界业界精英大咖齐聚,共话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良策,共谋智媒时代媒体创新发展路径。
探讨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当下,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已成为传媒业界、新闻学界热议的话题。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提出,使历时11年的媒体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是媒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契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认为,要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必须要以自主可控的自有平台作为最主要的建设渠道,将融媒体中心定位为智慧区域或行业综合优势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实现信息治理体系和信息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同时,还要关注“技术与平台”“信息内容与服务”这两个核心,搭建技术、生产、运营三个团队,打造内容、政务、服务和商务四个体系。因此,各地的融媒体中心要搭建基于自主可控的平台,努力形成自己的全媒体架构,构建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全媒体传播评价体系。
“加快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要从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上下功夫,既要统筹对内对外做到内外并重,也要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内外兼修。”新华网党委书记、董事长储学军认为,要牢牢抓住内容建设这个根本,着力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积极善用先进技术这把利剑,着力重构适应智能化时代的技术底座,以先进技术驱动自身转型,努力成为AI时代领先的数字新闻生产者、数字生活赋能者;始终着眼对外传播这个重大任务,着力全方位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坚定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着力重塑适应全媒体传播需要的体制机制。
智媒技术赋能全媒体融合发展
近年来,主流媒体加快推动媒体深度融合,不断探索媒体智能化发展。
澎湃新闻副总编辑孙扶认为,要积极拥抱新兴科技,以生成式AI为技术牵引,推动主流媒体重构技术底座、重建组织流程、重塑内容产品;不断占领新型传播阵地,由“传统PC+移动终端”向“全场景终端+全渠道终端”叠加转型;增强自身“造血”能力,打造第二增长曲线,利用政策、资源和能力的优势为整个内容生产传播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实现对舆论场更好的引领。
人民数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郑光魁表示,数据已成为推动媒体业态系统性变革的驱动力,用好海量数据资源、搭乘“数据快车”,是提升媒体社会服务效能的必由之路。要以“新闻+服务”为抓手,拓展在智能感知、智慧沟通等方面的作用,提供垂直多元的数据综合服务,深度嵌入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运行的底层基础,充分发挥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会信息枢纽的功能。
阿里云智能集团文化传媒行业副总经理罗杰表示,智媒浪潮下,“智媒+服务”正在赋能主流新闻大数据平台发展。“人工智能进入大模型阶段后,新闻媒体也积极在策、采、编、发、评等多个环节探索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我们结合与广西媒体的合作和创新成果进行了分享,希望赋能广西全媒体发展建设,推动全媒体时代媒体‘四力’建设。”罗杰说。
智媒时代做好全媒体人才培养
每一次传播技术的革新,都需要大量新的传播人才。智媒时代如何培养全媒体人才?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洪忠表示,目前,基于大众传播时代的人才培养体系已经面临专业变通识、专业技能变常识的境遇,这也对传播学科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应该培养有业界前沿意识和素养的传媒人才,应该站在新传播技术发展的前端。”在发言中,张洪忠分享了北京师范大学聚焦智媒发展前沿,引入质保理念塑造未来传播工程人才的探索创新案例。据介绍,北京师范大学正在推进“人工智能+传播学”双学士项目,培养具备两方面学识的复合型人才。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认为,新闻事业作为一种专业性的叙事工作,仍然是社会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传播仍然是一种新的社会功能性基础学科。教育教学需要适应新趋势,进一步强化新闻教育的叙事本位。“驱动教育和学科变迁的动力不是技术,而是和技术的关系。我们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的适当应用,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关注智能技术学习中的心理健康等。”周庆安表示。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王仕勇表示,新闻传播教育需要改革,但不论媒介技术如何革新,培养新闻传播人才仍需守正创新。“我们要做好新闻传播课程思政,培养具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遵循职业道德准则和价值观等核心素养的新闻人才。要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知行合一’的全媒体人才。要与智能技术同行,培养有所坚守的复合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王仕勇说。(记者 阮晓莹 莫岚远)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