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教育厅第三批“双减”工作典型案例公布 南宁市6个案例入选

近日,自治区教育厅公布了第三批“双减”工作典型案例,南宁市6个案例成功入选。

自2021年实施“双减”政策以来,南宁市紧紧围绕中小学生负担重、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等突出问题,创新机制、精准施策,抓好校内和校外两个教育工作主体,多措并举打好校内校外联动减负“组合拳”,实现了“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的目标。南宁市各中小学校以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为目标,聚焦校内“三提高”(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加强校外违规培训治理,统筹设计改革载体和抓手,做强学校育人主阵地,推动这场“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双减”改革进一步走深走实。

此次入选的6个案例分别为:南宁市第十四中学教育集团实施劳动教育课程化改革、南宁市澳华小学实施“小主人课堂”模式、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梁村小学探索航空科普教育特色课程的实践与研究、南宁市明天学校创新教学模式推进劳动教育、南宁市园艺路学校开设多学科融合手工兴趣课程、南宁市邕宁区第二小学探索以研学为核心的教育创新实践。

下一步,南宁市教育部门将继续坚决贯彻中央及自治区的决策部署,紧密围绕全市“双减”工作核心与难点问题,进一步做实做细各项措施,深入推进“双减”政策落实,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南宁市第十四中学教育集团

聚焦课程改革 拓展课程资源

南宁市第十四中学教育集团学生参加茶艺课。(覃岚 摄)

南宁市第十四中学教育集团针对初中劳动教育碎片化、资源匮乏和缺乏常态机制等问题,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化改革,建立并完善劳动课程体系和实施机制。通过模块化架构,学校创建劳动认知类、生活劳动实践类、生产服务实践类三大模块群,共13个课程模块、约350课时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创新构建“3T”(基地共建、资源共享、家校共育)融通平台,与20多家院校和企业合作,共建30个课程基地,研发42门必修与选修课程,编制《“劳动+研学”课程菜单》,大力拓展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学校还制定了《南宁市第十四中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南宁市第十四中学劳动课程纲要》,确保劳动课程常态化落地和规范实施。


南宁市澳华小学

创新教学形态 激发学生潜能

南宁市澳华小学学生根据“三维养成”设计体验型作业。 (田海清 摄)

南宁市澳华小学创新教学形态,采用“二反思三实践”研课模式,通过不断实践、反思与总结,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推行“四步学习法”,即“自主思—合作研—多元悟—拓展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学校还设立“五亮评价模式”,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效率,以评促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作业设计方面,学校注重习惯、心态、品德的“三维养成”,设计体验型、合作型、探究型作业,融入育人原则,规范学生言行举止。


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梁村小学

引入科普课程 打造特色课程

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梁村小学举办风筝节,引导学生探索科学。 (龚卓凡 摄)

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梁村小学引入“放飞梦想”航空科普课程,利用校内外资源,提供专业培训和教学材料,并通过“互联网+双师课堂”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在课程开发上,注重系统性和层次性,设计了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航空科普课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制定教学内容。课程结合理论与实践,注重实践操作、探索研究和知识学习。学校还组织学生观看“天宫课堂”,普及航空知识,放飞航空梦想。在特色课程实施上,学校把航空科普与德育、科技活动巧妙结合,举办风筝节、科技节等,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同时,注重营造航空文化氛围,如布置航模教室、设计航空知识墙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航空科普教育。


南宁市明天学校

培养实践能力 强化劳动意识

南宁市明天学校纺织小课堂上,学生体验织布。(赵艳 摄)

南宁市明天学校结合线上线下教学与基地实践,开发由“三园两馆”(百花园、百草园、百果园,非遗传承馆、家政体验馆)构成的劳动实践基地;整合社会资源,打造“四三”劳育模式。学校开设了“三主题、八系列、二十四类”劳动教育选修课,培养劳动习惯,让学生感悟劳动价值。通过“五个一”活动(每日劳动任务、每周劳动课程、每月项目学习、每学期劳动表彰、每学年劳动展示),学校夯实了劳动教育主题,强化了学生劳动意识。学校还利用校外资源,构建“劳动教育+综合实践+研学活动”课程体系,让学生体验农业劳动和民间工艺制作,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南宁市园艺路学校

构建课程体系 搭建展示平台

南宁市园艺路学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体验神奇火焰掌试验。(唐柳娜 摄)

南宁市园艺路学校以手工制作为切入点,结合数学、美术、音乐、物理、科学等学科特点,开发了创意航模、创意灯笼、精美扎染艺术等手工制作课程,构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型课程三级课程体系,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教育需求。学校通过“课程节”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开展作品展览、活动展演等活动,完善课后服务课程评价体系,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后服务。


南宁市邕宁区第二小学

丰富课程内容 推动跨学科教育

南宁市邕宁区第二小学组织学生到广西自然资源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 (学校供图)

南宁市邕宁区第二小学科学制定研学计划和建立多元化合作模式,明确教育目标,推出丰富的课程内容,并与其他学校、社会机构和企业合作,遴选研学地点,整合教育资源,确保项目有序高效开展。在课程体系上,学校创新开发科技、文化、艺术、历史和生态等领域的多样化课程,推动跨学科教育,强调实践和体验式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学校加强研学旅行评价体系建设,通过数据收集、评估分析、持续改进,不断提升研学项目的质量。

阅读量:792 作者:莫俊 庄晓钢 编辑:杨岚 实习生 杨丽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