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你的内心,有我的感同身受——评析印度尼西亚电影《他的自传》

《他的自传》电影海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李艳

中国—东盟电影展映有力地促进了东南亚电影进入中国观众的视野。本次展映的印度尼西亚电影《他的自传》就颇有特点。《他的自传》在我国香港上映时片名翻译为《独裁的豢养》,这个翻译让人感受到对威严的仰望,又有畏惧还包含着些抵触的意味。这种矛盾在电影的色调中体现了出来,暗沉沉的,平静中带着压抑。

工整的画风,不多的人物,镜头感很独特,故事事件着墨不多,在场景和人与人的交谈中,故事交代得很清晰。该片是一部男人戏,由两条故事线编制构成。一条线是人物关系。将军和青年拉基布(Rakib)两家人几代相识,因为所处阶级,将军几代家人都雇佣青年的父辈、祖辈为己服务。拉基布的父亲在监狱里服刑期间,将军让拉基布到府上做管家,延续两家主仆关系。另一条线索是具有军人独裁至高权力的将军要竞选市长。在竞选活动中,将军面对反对者的不同声音心神不宁。反对者虽人数不多、分量甚微,实际还是能够制造麻烦的。

电影开头,风景的镜头运用了水墨画风格,令人印象深刻,颠覆了我们对炎热色调的固有印象。人物的出场顺序,从青年拉基布开始。拉基布和许多希望打拼出一番天地的年轻人一样,只凭借祖辈与将军家的主仆关系,年纪轻轻就成为一座豪宅的管家,负责一位富贵人的起居……这里的镜头设计得特别好,两个男主角的初次见面,是青年通过豪车里的镜子看将军的举动,掀开心中对长者的好奇和仰视。

一个是拥有权力却孤独之人,一个是社会底层举目无亲的寂寞者,他们跨越年龄、超越身份地位的融洽赋予硕大的豪宅几许温馨。青年拉基布崇拜将军,将军爱护他,与他下棋,领他捉鸟等,日复一日,在精神上双方建立了超越主仆、胜似父子的亲密友谊。

将军有梦想——竞选市长。他主张修建水电站需要土地,会场出现不同的声音,认为土地是赖以生存之地,而发声者偏偏是不起眼的年轻人,这足以使久经沙场的将军心里泛起波澜。

演讲会后,关于土地问题,电影安排了两个环节推进问题并加以渲染。一是路上发生的事情,二是将军带拉基布到监狱看望拉基布的父亲及三人间的对话。

途中,他们路过工地还遇到了碰瓷,问题都在将军的威严中轻易解决。这里要注意的是,电影情节做了铺垫——承接前段会议时关于修水电站和占用土地的矛盾。在去监狱的途中安排工地的环节,加重了对修水电站和占用土地矛盾的着墨。手法含蓄但是合理地推进了情节,导演的表达手法非常细腻。

监狱里,拉基布甚至不知道父亲为何入监,只是听说父亲“偷电池”“弄坏推土机”……这里呼应着修水电站和占用土地的矛盾,父亲一句“小心你信任的人”足以说明父亲是维护土地的一方。

一路上,将军发现自己竞选的画像遭到破坏,绘有自己头像的竞选画被撕烂继而当成酒塞,这被将军视为莫大的耻辱。暴力在此时有了由头——将军要找出此人。这里的镜头给出的地点是户外,天色看着不像深夜,微光下将军背对镜头伫立在栏杆边,意味着其地位高高在上;拉基布面对镜头却是坐在地上,表现出其身份卑微。两人商量着要找出“元凶”,昏暗的光线和将军的背影传递着阴谋感,拉基布将深陷其中。

“‘对不起’三个字可以化愤怒为友善。”这是将军对拉基布的影响,拉基布天真地认为将军想找出“元凶”只是想听对方说“对不起”。很快,他找到了“元凶”并带给将军——他已经陷入将军的挑唆里。这里人物角色发生了变化——拉基布从一个单纯青年仆人变成了将军的合谋者。

影片对“元凶”与将军的会面没有描绘,但是镜头对角落、光线连续涉及,营造紧张气氛……随着拉基布推开门看到躺在血泊中的“元凶”,一股压迫感随之通过拉基布的视角传递给观众,同时谜底揭开的释放也随之而来,在观众脑海里勾勒出暴力与血腥……哪有什么“‘对不起’三个字可以化愤怒为友善”,看起来仁慈亲民的将军根本就是一个要杀人的魔鬼,拉基布自己却成为帮凶。打断骨头又连着筋的残酷的情感模式,构成了拉基布复杂情感世界的基座。这一系列心理变化,被演员刻画得丰富、演绎出饱满,令人对印度尼西亚的戏剧人有了崭新的认知。

电影的结局具有反转性。在一个午夜,拉基布用将军教他使用的枪打死了将军,这也颠覆了两人的情感关系。开枪的他并不决绝却也不犹豫,是给朋友报仇以求良心的稍安,还是为了保住居民的土地?问题提示电影的用意——审视人的良知……将军温和的外表掩饰着内心的残暴,外表温顺的拉基布对残暴深恶痛绝,以极端方式结束他敬仰的人的生命。

电影之外的我们也回答不出,我们是否也是外表和内心不一致,或许大多数人都不愿回答,可是答案显而易见——人是有两面性的。不管表现得是否充分,都尽可能问问悬挂在道德之上的那颗心——这是印度尼西亚电影《他的自传》通过简要的手法讲述对立和自我矛盾的故事。冲突是戏剧的规定动作,故事中,有你的内心,有我的感同身受。

阅读量:396 作者:李艳 编辑:覃凤妮
有你的内心,有我的感同身受——评析印度尼西亚电影《他的自传》
2024-12-11 17:39 南宁市融媒体中心—南宁晚报
作者:李艳 编辑:覃凤妮

《他的自传》电影海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李艳

中国—东盟电影展映有力地促进了东南亚电影进入中国观众的视野。本次展映的印度尼西亚电影《他的自传》就颇有特点。《他的自传》在我国香港上映时片名翻译为《独裁的豢养》,这个翻译让人感受到对威严的仰望,又有畏惧还包含着些抵触的意味。这种矛盾在电影的色调中体现了出来,暗沉沉的,平静中带着压抑。

工整的画风,不多的人物,镜头感很独特,故事事件着墨不多,在场景和人与人的交谈中,故事交代得很清晰。该片是一部男人戏,由两条故事线编制构成。一条线是人物关系。将军和青年拉基布(Rakib)两家人几代相识,因为所处阶级,将军几代家人都雇佣青年的父辈、祖辈为己服务。拉基布的父亲在监狱里服刑期间,将军让拉基布到府上做管家,延续两家主仆关系。另一条线索是具有军人独裁至高权力的将军要竞选市长。在竞选活动中,将军面对反对者的不同声音心神不宁。反对者虽人数不多、分量甚微,实际还是能够制造麻烦的。

电影开头,风景的镜头运用了水墨画风格,令人印象深刻,颠覆了我们对炎热色调的固有印象。人物的出场顺序,从青年拉基布开始。拉基布和许多希望打拼出一番天地的年轻人一样,只凭借祖辈与将军家的主仆关系,年纪轻轻就成为一座豪宅的管家,负责一位富贵人的起居……这里的镜头设计得特别好,两个男主角的初次见面,是青年通过豪车里的镜子看将军的举动,掀开心中对长者的好奇和仰视。

一个是拥有权力却孤独之人,一个是社会底层举目无亲的寂寞者,他们跨越年龄、超越身份地位的融洽赋予硕大的豪宅几许温馨。青年拉基布崇拜将军,将军爱护他,与他下棋,领他捉鸟等,日复一日,在精神上双方建立了超越主仆、胜似父子的亲密友谊。

将军有梦想——竞选市长。他主张修建水电站需要土地,会场出现不同的声音,认为土地是赖以生存之地,而发声者偏偏是不起眼的年轻人,这足以使久经沙场的将军心里泛起波澜。

演讲会后,关于土地问题,电影安排了两个环节推进问题并加以渲染。一是路上发生的事情,二是将军带拉基布到监狱看望拉基布的父亲及三人间的对话。

途中,他们路过工地还遇到了碰瓷,问题都在将军的威严中轻易解决。这里要注意的是,电影情节做了铺垫——承接前段会议时关于修水电站和占用土地的矛盾。在去监狱的途中安排工地的环节,加重了对修水电站和占用土地矛盾的着墨。手法含蓄但是合理地推进了情节,导演的表达手法非常细腻。

监狱里,拉基布甚至不知道父亲为何入监,只是听说父亲“偷电池”“弄坏推土机”……这里呼应着修水电站和占用土地的矛盾,父亲一句“小心你信任的人”足以说明父亲是维护土地的一方。

一路上,将军发现自己竞选的画像遭到破坏,绘有自己头像的竞选画被撕烂继而当成酒塞,这被将军视为莫大的耻辱。暴力在此时有了由头——将军要找出此人。这里的镜头给出的地点是户外,天色看着不像深夜,微光下将军背对镜头伫立在栏杆边,意味着其地位高高在上;拉基布面对镜头却是坐在地上,表现出其身份卑微。两人商量着要找出“元凶”,昏暗的光线和将军的背影传递着阴谋感,拉基布将深陷其中。

“‘对不起’三个字可以化愤怒为友善。”这是将军对拉基布的影响,拉基布天真地认为将军想找出“元凶”只是想听对方说“对不起”。很快,他找到了“元凶”并带给将军——他已经陷入将军的挑唆里。这里人物角色发生了变化——拉基布从一个单纯青年仆人变成了将军的合谋者。

影片对“元凶”与将军的会面没有描绘,但是镜头对角落、光线连续涉及,营造紧张气氛……随着拉基布推开门看到躺在血泊中的“元凶”,一股压迫感随之通过拉基布的视角传递给观众,同时谜底揭开的释放也随之而来,在观众脑海里勾勒出暴力与血腥……哪有什么“‘对不起’三个字可以化愤怒为友善”,看起来仁慈亲民的将军根本就是一个要杀人的魔鬼,拉基布自己却成为帮凶。打断骨头又连着筋的残酷的情感模式,构成了拉基布复杂情感世界的基座。这一系列心理变化,被演员刻画得丰富、演绎出饱满,令人对印度尼西亚的戏剧人有了崭新的认知。

电影的结局具有反转性。在一个午夜,拉基布用将军教他使用的枪打死了将军,这也颠覆了两人的情感关系。开枪的他并不决绝却也不犹豫,是给朋友报仇以求良心的稍安,还是为了保住居民的土地?问题提示电影的用意——审视人的良知……将军温和的外表掩饰着内心的残暴,外表温顺的拉基布对残暴深恶痛绝,以极端方式结束他敬仰的人的生命。

电影之外的我们也回答不出,我们是否也是外表和内心不一致,或许大多数人都不愿回答,可是答案显而易见——人是有两面性的。不管表现得是否充分,都尽可能问问悬挂在道德之上的那颗心——这是印度尼西亚电影《他的自传》通过简要的手法讲述对立和自我矛盾的故事。冲突是戏剧的规定动作,故事中,有你的内心,有我的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