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说 | “南大碎尸案”家属喊话演员张译 影视改编应有红线和底线

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影视改编应有边界。12月17日,一起关于“南大碎尸案”家属喊话演员张译的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事情缘于张译2023年播出的《他是谁》一剧,剧中的“余爱芹案”与“南大碎尸案”的高度相似,不仅案发时间、被害人的名字完全一致,连剧方也是打着南大碎尸案真实改编为噱头进行宣传,令死者家属无法接受的是,剧中还虚构了“余爱芹婚外情”的相关剧情。因此,家属们喊话张译,希望他能利用公众人物的影响力,为被害者家属发声。

尽管有律师表示,张译若不知侵权是无需担责的。但真实案件改编成影视作品时应遵循的道德和法律边界问题值得深思。影视作品基于事实进行适当改编,要有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精神,不能背离人性尊严的维护和法律准则。艺术虽然可以高于生活,但绝不能脱离生活的真实与厚重,应尽可能地保留案件的关键要素和基本事实。

越是面对“热”事件,越需要“冷”思考。根据《民法典》第1024条和1032条,民事主体都享有名誉权和隐私权。影视作品在对真人真事改编时,如果加入一些与事实不符的虚构情节,导致公众对原型人物的认识、评价出现偏差,甚至朝向不好的方向发展,那么这种改编可能构成对原型人物名誉权的侵犯。

创作自由不意味着随心所欲,应有红线和底线,影视作品不能一味迎合市场和受众进行“魔改”,要兼顾艺术表达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微妙平衡。希望改编真实案件时,创作者能够少一些“夺人眼球”,多一些探索人性的深度与广度,让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对生命的尊重与对正义的追求。

对此,您怎么看呢?(李慧婷)

阅读量:2475 作者:李慧婷 视频:云松 编辑:罗宁 责任编辑:李斯维 值班编审:庞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