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秀区:非遗薪火传万家

广西南宁市青秀区积累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拥有壮族芭蕉香火龙舞、壮族麒麟舞等8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及南阳大鼓习俗、古岳壮族五色美食制作技艺等6个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青秀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强对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软实力”。

壮大非遗人才队伍

非遗传承,人才是关键。青秀区以传统民俗活动为载体,先后组建长塘芭蕉香火龙队、南阳大鼓队等非遗民俗表演团体,推动非遗传承保护和宣传。

壮族芭蕉香火龙队在第七届南宁国际传统舞龙邀请赛上表演。谢嘉威 摄

壮族芭蕉香火龙舞是流传于青秀区长塘镇及周边地区的一项壮族民间舞蹈,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它兼收并蓄了师公戏、傩戏、武术、杂技等传统文化的舞蹈与动作,表演道具是由芭蕉杆和芭蕉叶扎好的芭蕉龙,具有民族特色。逢年过节,当地群众就会舞起芭蕉香火龙,走街串巷,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300多年来,芭蕉香火龙能生生不息、焕发生机,不仅因为村民对自然保持着敬仰之心,还得益于他们传承传统文化的那份热情。”壮族芭蕉香火龙舞第七代传承人、青秀区壮族芭蕉香火龙舞协会会长周建孟介绍。在青秀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2019年,周建孟成立了青秀区壮族芭蕉香火龙舞协会并担任会长,同时吸纳青秀区长塘镇、伶俐镇、南阳镇、刘圩镇4个乡镇和长塘镇初级中学、长塘镇中心小学的芭蕉香火龙团队,扩大了协会规模,如今青秀区中小学校和周边乡镇共有100多条龙、1000多名学员。

南宁市长塘镇中学壮族芭蕉香火龙。

为将壮族芭蕉香火龙舞在新一辈中传承发扬下去,周建孟定期到长塘镇中心学校和长塘中学传授芭蕉香火龙舞技艺。“在大课间,三年级至六年级的600多名学生组成24条龙,伴着专门创作的壮族歌曲舞动壮族芭蕉香火龙,场面非常壮观。”长塘镇中心学校校长周建威介绍,自2020年起,壮族芭蕉香火龙就成了学校大课间的主要活动项目,舞龙不仅能锻炼孩子的团队意识,还能将非遗一代代传承下去。

非遗融入公共文化活动

青秀区不断推动非遗传承团队亮相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让乡村非遗在保护与传承中绽放时代光彩。2024年春节期间,青秀区组织各镇开展了抢花炮、龙狮八音贺开年、那僚庙会、斑山庙会等2024年“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系列活动19场。

刘圩镇那僚庙会。李嘉玮 摄

那僚庙会已经有200多年历史,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2020年通过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认定。那僚庙会组委会管理委员会成员雷行永介绍:“那僚庙会上各种非遗表演具有很好的观赏性和艺术性,能够让游客近距离感受刘圩独特的民俗文化,同时也能让非遗产生经济效益,助力刘圩镇乡村振兴,让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南湖公园环湖巡游嘉年华。谢嘉威 摄

此外,依托广西三月三传统节日,青秀区举办了国际传统舞龙邀请赛,来自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广东、湖南、广西等地各具特色的传统舞龙队同台竞技,为观众奉上了一场视觉盛宴。在邀请赛结束后,青秀区还在公园、商圈等场所举办了踩街巡游祈福嘉年华及民俗团队进商圈活动,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壮族芭蕉香火龙舞、壮族麒麟舞等非遗文化。

培育非遗乡村工匠名师

为充分发挥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软实力”,青秀区积极引导活跃在乡村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以非遗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带动更多农民就业增收。

古岳壮族五色美食制作技艺入选南宁市第九批非遗项目名录,制作者以枫香树、密蒙花(黄饭花)或黄姜、红蓝草或苏木、紫蓝草四类天然植物染料将糯米染色,再加上糯米本色形成五色。在南阳镇古岳坡,古岳壮族五色美食制作技艺传承人赖美宁创建了“古糯坊”,与村民黄小英、黄慧玲一起,将古岳坡的五色美食制作技艺标准化,并融入了新的制作技艺,创新性发展了五色美食文化。在青秀区政府的帮助下,赖美宁组织了各类非遗技艺培训,先后举办了茶艺馆开班授艺等活动,开办广西非遗美食培训基地技术培训班,累计举办技艺传承培训班10期,培训500余人次。

南宁市青秀区南阳镇施厚村古岳坡五色美食。梁汉昌 摄

自古岳坡村集体经济引入文旅产业运营方后,赖美宁开始带领村民们在“古糯坊”中为来到古岳坡开展研学活动的孩子们教授壮族五色糯米饭的制作技艺。2018年以来,赖美宁在“古糯坊”开展了400多场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展示,接待国内外宾客上万人次,有效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及增收。

阅读量:2985 编辑:庞丽娜
青秀区:非遗薪火传万家
2025-01-13 09:51 中国县域经济报 青秀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庞丽娜

广西南宁市青秀区积累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拥有壮族芭蕉香火龙舞、壮族麒麟舞等8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及南阳大鼓习俗、古岳壮族五色美食制作技艺等6个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青秀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强对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软实力”。

壮大非遗人才队伍

非遗传承,人才是关键。青秀区以传统民俗活动为载体,先后组建长塘芭蕉香火龙队、南阳大鼓队等非遗民俗表演团体,推动非遗传承保护和宣传。

壮族芭蕉香火龙队在第七届南宁国际传统舞龙邀请赛上表演。谢嘉威 摄

壮族芭蕉香火龙舞是流传于青秀区长塘镇及周边地区的一项壮族民间舞蹈,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它兼收并蓄了师公戏、傩戏、武术、杂技等传统文化的舞蹈与动作,表演道具是由芭蕉杆和芭蕉叶扎好的芭蕉龙,具有民族特色。逢年过节,当地群众就会舞起芭蕉香火龙,走街串巷,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300多年来,芭蕉香火龙能生生不息、焕发生机,不仅因为村民对自然保持着敬仰之心,还得益于他们传承传统文化的那份热情。”壮族芭蕉香火龙舞第七代传承人、青秀区壮族芭蕉香火龙舞协会会长周建孟介绍。在青秀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2019年,周建孟成立了青秀区壮族芭蕉香火龙舞协会并担任会长,同时吸纳青秀区长塘镇、伶俐镇、南阳镇、刘圩镇4个乡镇和长塘镇初级中学、长塘镇中心小学的芭蕉香火龙团队,扩大了协会规模,如今青秀区中小学校和周边乡镇共有100多条龙、1000多名学员。

南宁市长塘镇中学壮族芭蕉香火龙。

为将壮族芭蕉香火龙舞在新一辈中传承发扬下去,周建孟定期到长塘镇中心学校和长塘中学传授芭蕉香火龙舞技艺。“在大课间,三年级至六年级的600多名学生组成24条龙,伴着专门创作的壮族歌曲舞动壮族芭蕉香火龙,场面非常壮观。”长塘镇中心学校校长周建威介绍,自2020年起,壮族芭蕉香火龙就成了学校大课间的主要活动项目,舞龙不仅能锻炼孩子的团队意识,还能将非遗一代代传承下去。

非遗融入公共文化活动

青秀区不断推动非遗传承团队亮相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让乡村非遗在保护与传承中绽放时代光彩。2024年春节期间,青秀区组织各镇开展了抢花炮、龙狮八音贺开年、那僚庙会、斑山庙会等2024年“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系列活动19场。

刘圩镇那僚庙会。李嘉玮 摄

那僚庙会已经有200多年历史,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2020年通过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认定。那僚庙会组委会管理委员会成员雷行永介绍:“那僚庙会上各种非遗表演具有很好的观赏性和艺术性,能够让游客近距离感受刘圩独特的民俗文化,同时也能让非遗产生经济效益,助力刘圩镇乡村振兴,让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南湖公园环湖巡游嘉年华。谢嘉威 摄

此外,依托广西三月三传统节日,青秀区举办了国际传统舞龙邀请赛,来自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广东、湖南、广西等地各具特色的传统舞龙队同台竞技,为观众奉上了一场视觉盛宴。在邀请赛结束后,青秀区还在公园、商圈等场所举办了踩街巡游祈福嘉年华及民俗团队进商圈活动,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壮族芭蕉香火龙舞、壮族麒麟舞等非遗文化。

培育非遗乡村工匠名师

为充分发挥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软实力”,青秀区积极引导活跃在乡村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以非遗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带动更多农民就业增收。

古岳壮族五色美食制作技艺入选南宁市第九批非遗项目名录,制作者以枫香树、密蒙花(黄饭花)或黄姜、红蓝草或苏木、紫蓝草四类天然植物染料将糯米染色,再加上糯米本色形成五色。在南阳镇古岳坡,古岳壮族五色美食制作技艺传承人赖美宁创建了“古糯坊”,与村民黄小英、黄慧玲一起,将古岳坡的五色美食制作技艺标准化,并融入了新的制作技艺,创新性发展了五色美食文化。在青秀区政府的帮助下,赖美宁组织了各类非遗技艺培训,先后举办了茶艺馆开班授艺等活动,开办广西非遗美食培训基地技术培训班,累计举办技艺传承培训班10期,培训500余人次。

南宁市青秀区南阳镇施厚村古岳坡五色美食。梁汉昌 摄

自古岳坡村集体经济引入文旅产业运营方后,赖美宁开始带领村民们在“古糯坊”中为来到古岳坡开展研学活动的孩子们教授壮族五色糯米饭的制作技艺。2018年以来,赖美宁在“古糯坊”开展了400多场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展示,接待国内外宾客上万人次,有效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及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