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气象工作人员:观云测雨 精准预报 他们是“放气球的人”

编前语
十二个时辰,十二种坚守。从子时到亥时,他们用“看不见”的坚守,保障我们“看得见”的生活。今起,本报以十二时辰为序,记录一线工作者默默坚守迎接新春到来的故事。子时开始忙碌的“白衣天使”;辰时爬上百米高楼劳作的“高空蜘蛛人”;二十四小守护万家灯火的“国门卫士”……他们用付出和坚守,让春节更加喜庆、热闹、平安。

卯时(5时至7时)

人物:气象工作人员

观云测雨 精准预报 他们是“放气球的人”

清晨7时左右,探空员正在做施放探空气球前准备。

“时间到了,球起飞了!”1月21日7时15分,位于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张村的南宁国家高空气象观测站(以下简称南宁高空站)草坪上,一只乳白色的探空气球脱离自动放球设备,肩负着神圣的使命飞向天空。迎着清晨的阳光,“95后”探空员黄丹青露出了笑脸。她说,当天南宁天气不错,“放球”任务顺利完成了。看到自己放的气球飞在蓝天白云之上,有满满的成就感。

说起气球,人们会想到五颜六色的气球,它是孩子手上的玩具,或是婚庆活动现场的气氛担当。而在南宁高空站,每天都会准时升起一个巨大的白色气球,它叫探空气球。

在大风中放气球,在暴雨中放气球,在烈日下放气球,在雷电下放气球……一年365天,南宁高空站天天都在放气球,神秘又浪漫的探空气球有哪些秘密?

6时,天刚蒙蒙亮。记者从南宁市区出发前往南宁高空站。40分钟后到达南宁高空站时,黄丹青和同事们已忙着为7时15分的“放球”做各种准备。检查仪器质量,基点校准,信号准确性,获取地面层瞬间数据、充气、拉绳、绑球、连接探空仪……前期准备工作结束后,他们就等到规定时间施放探空气球。

7时15分,探空气球起飞,飞向1万米、2万米,直至3万米左右的高空,为天气预报提供数据。而黄丹青和同事们上一次“放球”是在凌晨1时15分,仅相隔5个小时。

记者看到,探空气球外观像个超大号的白色气球,特别之处在于连带一个共同飞向高空的伙伴——探空仪,将探测高空的温度、湿度等信息传输至地面雷达接收。

“这根绳子要求30米长,保证气球和探空仪有足够的距离,以减小气球尾流对探空仪产生影响造成测量误差。”黄丹青介绍,探空气球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气球,二是探空仪,三是长30米的绳子。

或许你会说,放气球太简单了,手一松就能起飞。然而,放探空气球存在重重挑战和风险。在晴好天气里,“放球”就是一瞬间的事。但在台风、雷暴、大雨等极端天气下,每次“放球”都是对探空员臂力、身体平衡力的考验。如果风力太大,气球可能会破损或者绳子断掉,甚至连人都站不稳,被风刮跑。雷暴天气时,探空员一边要准时放飞气球,一边还要防止雷击,可谓“步步惊心”。

2014年台风“威马逊”期间,风特别大,气球和绳子剧烈摇晃。探空员拉住探空气球十分消耗体力,还要保护它不被刮破等,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准时机“放球”。因为台风威力极强,大家对这次“放球”印象十分深刻。

“每天3次,不论刮风下雨、雷鸣电闪,探空气球都会准时携带探空仪,在万米高空探测气象变化。”黄丹青说,他们每天分别在凌晨1时15分、7时15分、19时15分,各放一个探空气球到高空,“放球”时间是全球同步。即使遇到雷暴大风等恶劣天气,也要在规定时间内施放成功。时间紧迫,更是容不得半点犹豫。“准时、准时、还是准时!”

那么,一个气球与天气预报有什么关系?探空仪传输回的温度、湿度及仰角、方位角、斜距等数据,会被上传至中国气象局后台,参与国内、国际气象资料交换,最终形成大家每天收到的天气预报信息。

春节就要到了,但气象观测没有假期。黄丹青说,春节值班的同事将坚守岗位,届时大家一起吃年夜饭,也有过年的仪式感。

看似浪漫的工作背后,是气象人对精准预报的坚守和追求。四季更替不停,无论天气晴好,或是大风雷暴,他们都坚守高空站,践行气象人的初心和使命。(记者 赵金玲/文 黄敬敏/图实习生 元姚子昇

扫码看视频

阅读量:198 作者:赵金玲,黄敬敏,元姚子昇 编辑: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