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 越南归侨的年味:融合中越风味的特色美食

南宁市融媒体中心—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陈艳华 王镜舒 赵兰博)近日,记者来到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武农场看到,一栋栋居民楼整齐排列,有的楼上已挂起灯笼、贴上窗花,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越南归侨黄筱雯的家里,一家人正围坐在一起,制作越南年味美食,欢声笑语不断。

黄筱雯一家正在包粽子。记者 陈艳华 摄

厨房中,黄筱雯一家人动作娴熟地包着粽子。他们轻叠粽叶、铺上糯米、放入粽馅,再覆一层糯米,随后将粽叶收口,用竹篾扎紧。不一会儿,有棱有角的粽子就包好了。黄筱雯介绍,过年时家里做的粽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度约30厘米,外形像枕头的越南长粽,也被越南归侨称为“枕头粽”“大粽”;另一种是三角粽。

“我们的粽子有两种口味,绿豆肉馅和红蓝肉馅。老一辈人偏爱用红蓝叶调味,做出来的粽子尝起来更加清香。”黄筱雯解释道,越南粽里的红蓝叶是一种香料,它不仅能让粽子的色泽更加好看,赋予越南咸肉粽独特的香味,还有助于清热、暖胃。

包好粽子,黄筱雯与母亲又马不停蹄地开始做春卷、艾馍,忙得不亦乐乎。黄筱雯的父亲黄均人则是家中最“机动”的帮手,时而协助妻女扎粽,时而指导外孙炸春卷,时而又在屋内冲泡咖啡。归国数十载,每日一杯咖啡,是黄均人一直保留的习惯。

“越南春卷是我们越侨最具代表性的食物之一,也是每年过年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说着,黄筱雯拿起一张薄如蝉翼的春卷皮,“这是越南产的,在附近商店就能买到,现在购买这类越南产的食材很方便。”

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前身”是广西武鸣华侨农场,原是中国最大的华侨农场之一,先后安置了来自印尼、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1.3万名归侨。黄筱雯也是其中之一,据介绍,他们家族从高祖父那代起迁徙到越南客居,直到1978年,黄筱雯父母才带着年仅三岁的她归国,定居宁武农场。40多年过去,当年落户南宁的归侨们早已融入当地生活,归侨带来的东南亚美食等外来文化也与当地文化相互交融。

黄晓雯和母亲正在做春卷。记者 陈艳华 摄

黄筱雯的糕点手艺深得父母真传,春节是她忙碌又充实的时候,很多糕点都由她制作。黄筱雯家中,过年必不可少的美食有粽子、春卷、艾馍、扣肉、酒糟鱼、酸甜排骨……这些美食既保留了越南特色,又融入了南宁本地风味。“春节意味着团圆,兄弟姐妹们都会回到父母家,他们总会点上自己爱吃的菜。”谈及这顿团圆饭,她笑着说,这些都是从小吃到大的味道,是刻在记忆深处的“年味记忆”。

对于黄筱雯而言,制作糕点只是业余爱好,她更希望融合了中越文化的美食能够传承下去。“我妈妈从越南学会的手艺,带回中国传给了我,我会继续做下去,教给我的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

阅读量:1386 作者:陈艳华 王镜舒 赵兰博 编辑:汪峰屹 责任编辑:唐秋艳 值班编审:周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