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全科医疗科 陈琳琳
糖尿病的治疗有“五驾马车”,分别是糖尿病健康教育、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病情监测和药物治疗。前四项是前提,药物治疗是核心。降糖药物的选择则因人而异,因此了解各种降糖药的作用机理非常重要。
降糖药物分为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种类较多,治疗效果也存在差异。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降糖药物。
一、口服降糖药
1.双胍类。双胍类药物是2型糖尿病的首选用药和联合用药的基础,其作用机制包括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抑制肝脏葡萄糖的产生,改善肌肉糖原合成,减少小肠内葡萄糖吸收等,从而达到降糖效果。双胍类药物在降低血糖的同时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尤其适用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单药应用不会引起低血糖,但患者服用后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故应从小剂量开始,餐中或餐后服用。对于酮症酸中毒、缺氧状态(心肺功能不全、贫血)、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接受大手术、造影检查如使用碘化对比剂等患者,应暂停使用双胍类药物。
2.磺脲类促泌剂。磺脲类药物是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提高体内的胰岛素水平,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已经完全衰竭,无法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因此禁用此类药物。需要注意的是,磺脲类药物容易发生低血糖及增加体重,建议在餐前半小时服用。
3.糖苷酶抑制剂。糖苷酶抑制剂主要为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其作用机制是抑制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以及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因此,这类药物应在餐时与第一口饭同时嚼服,如在餐后服用,无法起到降糖效果。
4.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增敏剂主要通过激活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增加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血糖。此外,它们还有改善血脂谱、提高纤溶系统活性、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使C反应蛋白下降等作用。
5.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抑制剂(SGLT-2抑制剂)。SGLT-2抑制剂的作用机制是减少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使过量的葡萄糖从尿液中排出,从而降低血糖。这类药物不仅能有效控制血糖,还具有减轻体重和降低血压的附加益处。
6.胰高血糖素样肽受体激动剂(GLP-1受体激动剂)。GLP-1受体激动剂的代表药物有利拉鲁肽和艾塞那肽,其作用机制是以葡萄糖浓度依赖性方式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并减少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降低血糖。此外,GLP-1受体激动剂还可以延缓胃排空,抑制食欲,有助于控制体重。
7.二肽基肽酶抑制剂(DPP-4抑制剂)。DPP-4抑制剂的作用机制是抑制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多肽(GIP)的灭活,提高内源性GLP-1和GIP的水平,促进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同时抑制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提高胰岛素水平,降低血糖,且不易诱发低血糖和体重增加。
二、注射用胰岛素
1.超短效胰岛素。超短效胰岛素在患者注射10~20分钟后起效,作用时间可持续3~5小时。这类胰岛素适用于餐前注射,能够快速降低餐后血糖。
2.短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在患者注射0.5~1小时后起效,作用时间可持续5~7小时。同样在餐前注射,适用于需快速降低血糖的患者。
3.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在患者注射1~1.5小时后起效,作用时间可持续24小时。中效胰岛素常用于基础胰岛素治疗,适用于需要长时间控制血糖的患者。
4.长效及超长效胰岛素。长效及超长效胰岛素一般在患者注射4~8小时后起效,作用时间可持续24~36小时。这类胰岛素适用于基础胰岛素治疗,能够提供长时间的血糖控制,减少血糖波动。
5.预混胰岛素。预混胰岛素是将短效制剂和中效制剂(R和N)进行不同比例的混合,产生作用时间介于两者之间的预混胰岛素。一般在患者注射10~20分钟后起效,作用时间可持续16~24小时。预混胰岛素适用于需要同时控制餐后血糖和基础血糖的患者。
三、总结
糖尿病药物治疗是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手段。通过了解各类降糖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使用方法,让糖尿病患者可以更好地管理病情。同时,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定期监测血糖水平,积极配合饮食和运动管理,以实现最佳的健康效果。需要提醒的是,不可自行增减降糖药物的剂量,也不要擅自停药。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