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秀美邕江,奔腾不息;山水映照绿城,美丽绿城。
一直以来,南宁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系统治理,严守水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全力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打好碧水保卫战,为美丽南宁建设筑牢水生态环境根基。
2024年,全市主要流域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市县两级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建成区原有黑臭水体水质达标率持续实现“三个100%”。
近年来,南宁市不断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系统治理,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图为百里秀美邕江。记者 宋延康 摄
齐抓共管 打出治水“组合拳”
去年,南宁市全力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共治,推进平陆运河、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开展邕江等七大河流“提质进位”行动,投入42.46亿元实施73个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污水处理厂站网设施更新改造,六景、伶俐、马巢河、沙井等水质净化厂项目加速推进,武鸣区生活污水收集量显著增加。
同时,《南宁市邕江滨水区域条例》《南宁市城市内河湖泊保护管理规定》等地方性法规出台,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汇聚碧水保卫战的强大合力。
在强化水环境治理体系科技支撑方面,南宁市整合水生态环境大数据管理平台,绘制流域“监控断面、水源地、排污口、污染源”矢量化一张图,运用全市58个水质自动监测数据,落实超标预警机制,组织23次水质异常断面环境问题排查整治,推动各地“守水有责、守水尽责”。
“通过齐抓共管,南宁打出了一套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治水‘组合拳’,使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增强。”南宁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严守底线 保护百姓“水缸”安全
打好碧水保卫战,水源地保护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为了保障百姓喝上“放心水、健康水”,南宁市在供水安全保障上下足功夫,全力推进邕江上游二期引水和应急引水工程项目建设,持续提升市区供水应急保障能力。该项目总投资56.1亿元,建设28.2公里的供水管线,引水规模达268万立方米/日。建成后,南宁市区饮用水取水口将上移至左、右江,形成“两江并举、互为备用”的供水格局,为城市供水安全系上“双保险”。
水源地保护方面也毫不含糊。南宁市依法依规推进多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划尽划”,完成镇级以上水源保护区矢量校核。2024年,南宁市投入3000余万元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隔离设施、标志牌建设及周边环境整治,持续推进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巡查水源保护区350个(次),累计整治水源地环境问题260个。
在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方面,南宁市投资1.05亿元完成3个农村规模化和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巡查供水工程5663个,覆盖服务201.69万人。
标本兼治 保障城市内河长治久清
打好碧水攻坚战,重点在保护,要点在治理。
南宁市加快完善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效机制,深化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建立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黑臭水体、入河排污口多部门常态化联合巡查机制,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对原有黑臭水体水质月测、月分析、月研判,严格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监管,紧盯进水水质、运行负荷及达标排放情况。目前,15个新改扩建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市区污水处理能力达200.5万吨/天。
据统计,2024年南宁市投入超16.28亿元用于污水处理和管网维护,累计完成超1000公里污水管网建设和8000多个雨污管网错混接点改造,“厂—网”一体化运维和海绵城市建设经验获住建部推广。
与此同时,南宁市不断推进入河排污口的查、测、溯、治,为41个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安装“天眼”及在线监测设备,建立“受纳水体—排污口—排污通道—排污单位”全过程监管体系;聚焦群众关切的排污口问题,开展汛期入河排污口监管“雨燕”行动,建立城市水环境治理风险隐患民生事项清单,科学论证并设置六景、伶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等7个入河排污口,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可靠的生态环境要素保障。(记者 杨盛 通讯员 农姁霖)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