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将在新会书院打造南宁戏曲博物馆

新春佳节的余韵尚未散尽,昨日(2月17日),刚刚落幕的“花·灯·戏”欢欢喜喜乐元宵系列惠民活动让新会书院这座清代老宅充满了文化韵味和现代活力。

近年来,国内多地在古建筑活化利用上持续发力,因地制宜探索古建筑的全新“打开方式”。据了解,目前南宁市正计划将新会书院打造成为南宁戏曲博物馆,透过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互融合,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向奔赴”。

清代老宅新年“有点忙”

说起新会书院,南宁人并不陌生,尤其是戏曲爱好者。每逢节假日,生旦净末丑依次登场,上演具有南宁本地特色的戏曲节目,也让更多人从余音袅袅的戏曲里读懂南宁文化。2025年新春伊始,新会书院依然“有点忙”。

“广西粤剧第一小生”黄俊成(右一)在新会书院和戏迷互动。 记者 宋延康 摄

1月1日,《经典折子戏专场》在新会书院精彩亮相,《八仙贺寿》《仙姬送子》《挂画》《贵妃醉酒》《粤韵迎春》等节目让戏迷们过足了戏瘾。

1月15日,参加“世界市长对话·南宁”活动的市长和嘉宾们打卡新会书院,领略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沉浸式体验精彩的春节文化之旅。

1月30日(正月初二)至2月4日(正月初七),“邕城戏韵贺新春”系列戏曲体验及演出活动邀请市民游客一同品味戏曲神韵,新会书院里充满了浓浓年味。

2月12日(元宵节)至16日(正月十九),花影灯畔,戏韵欢歌,有近万人次走进新会书院,共享赏花、观灯、听戏的美好时光。

从“开年例戏”到元宵节活动,“广西粤剧第一小生”黄俊成为戏迷们献上了多场精彩演出。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粤剧”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黄俊成乐见其成地说,在新会书院里欣赏传统戏剧,可以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文化氛围。

非遗瑰宝让老宅“活”起来

青砖瓦顶,彩绘浮雕。新会书院属清代建筑,因由旅居南宁的广东新会籍人士集资兴建而命名,是南宁市迄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清代会馆建筑,并于2000年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每一座古建筑仿若时间的印记,淋漓尽致地展现着历史文化积淀,而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均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如何才能让古建筑“说话”,让非遗接地气、聚人气?

以今年元宵节推出的“花·灯·戏”欢欢喜喜乐元宵系列惠民活动为例,在为期5天的活动中,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组织了粤剧、邕剧、南宁传统插花、花灯制作技艺、南宁制陶技艺、壮族织锦技艺等非遗代表性项目集中展示,并安排了内容丰富的非遗体验活动。

“我们正计划将新会书院打造成为南宁戏曲博物馆,带动地方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持续发展。”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方宁介绍说,新会书院现存三进两廊,每一进空间都进行了合理利用,融入戏曲主题的收藏、展示、教育和演艺等功能,未来也将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让市民群众领略中国戏曲跨越千年的文化韵味和时代风采。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4950 作者:陈蕾 编辑:韦玮 责任编辑:唐秋艳 值班编审:李斯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