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宁晚报》报道,广西近日全面启动了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案件“码上监督”工作,通过广西交通运输综合执法系统作出的每一份行政处罚决定文书,都将依标准化格式生成专属二维码,案件当事人只需使用手机一扫,即可跳转至执法案件监督页面,对执法办案全程是否规范、有无保障自身权益、是否涉嫌违法违纪等进行监督,提出意见建议。这意味着,除了拨打热线或信访等传统渠道外,公众监督交通运输执法又增添了一把新“利器”。
广西“码上监督”的启动,来得可谓恰逢其时。一直以来,交通运输执法领域存在着一些现实的问题,极大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比如,部分执法人员素质不高,缺乏专业执法知识,工作懈怠敷衍;执法手段单一、不规范,主要依赖传统的查处和罚款,个别执法人员甚至存在过激行为,执法不公正、执法不力等情况时有发生。
早在2023年8月,广西曾针对交通运输领域开展专项整治,重点聚焦“执法不规范、逐利执法、粗暴执法、执法方式僵化、执法寻租、执法不作为”六大顽疾。此次“码上监督”的启动,彰显了广西通过公众监督加强执法办案管理、解决过往执法问题的坚定决心。
不管实际执行如何,“码上监督”的启动具有多方面积极意义。在监督方式上,“一案一码”模式,使得案件当事人只需在指端动动手指,让监督变得触手可及,突破了时空限制,避免了传统投诉渠道反馈时间长、信息不对称、处理效率低等弊端。在信息处理上,后台有专人收集归类反馈来的信息,执法办案机构跟进严格核查处理,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有效保障监督的有效性和公信力,遏制权力滥用,消解公众对“暗箱操作”的疑虑。
由此来看,“码上监督”不仅是执法者自我监督的工具,也是案件当事人监督执法的“利器”。这种“你监督我,我也监督你”的模式,正是“码上监督”的最大意义所在。
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码上监督”只是通过技术手段,赋予案件当事人在监督执法上增加了一个更便捷高效的渠道。要让交通运输执法通过“码上监督”实现更公正、规范、高效,深层次的一些细化问题有待明确。
从目前的报道来看,尚未明确的是,除了案件当事人外,第三方旁观者或匿名者如何参与监督。此外,还需确保案件当事人的监督信息不被泄露,个人隐私得到充分保护。从系统后台来看,收集到反馈信息跟进调查处理,在处理期限和整改进度、告知、公示等环节应明确时限;从公正的角度来考虑,为避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嫌疑,对监督数据的分析,应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从使用群体来看,对不会扫码操作的群体,特别是中老年群体,如果覆盖不到他们,“码上监督”对他们来说,有可能变为只是赚了吆喝的“形式创新”,此种状况可否允许通过代理的方式进行反馈,需要充分研判解决。
广西交通运输执法“码上监督”工作的启动是一个好的开端,但要实现执法的透明、规范、公正,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关键的是,技术手段的赋能虽然使得监督程序上显得更加规范,但难以根治“逐利执法”机制痼疾和“粗暴执法”的执法理念问题。因此,应当以“码上监督”全面启动为契机,推动执法理念革新、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让“码上监督”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推动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迈向更透明、更规范、更公正的新阶段。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