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回顾| 2024年南宁科技创新发展情况通报新闻发布会

南宁市政府新闻办于2月21日举行2024年南宁科技创新发展情况通报新闻发布会,邀请南宁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军,南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常青,南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建波,南宁五象新区管委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局副局长陆剑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中共南宁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科科长李敏主持。

2024年南宁科技创新发展情况通报新闻发布会

时间

2025年2月21日(星期五)10:00

发布人:

张   军   南宁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常青  南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王建波  南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陆  剑   南宁五象新区管委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局副局长

主持人:

李 敏  中共南宁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科科长

李敏: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南宁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军先生,请他为大家介绍南宁市科技创新发展有关情况,出席今年发布会的还有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常青先生,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建波先生,南宁五象新区管委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局副局长陆剑先生。

首先,请张军先生作介绍。

张军: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非常感谢记者朋友们对南宁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关注与支持。按照本次新闻发布会的安排,下面由我通报2024年南宁市科技创新工作情况。

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科技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建平台、强主体、抓攻关、聚人才、优生态”,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科技创新支撑。

一是研发投入有新增长。全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增长,总数突破73亿元,同比增长12.3%,经费总额和增加值连续3年居全区第一。

二是平台建设有新成效。新增自治区级以上创新创业平台71家(其中国家级2家)。加快推进桂电“113工程”建设,广西桂电技术服务中心揭牌运营,市校合作新模式的经验做法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发展典型经验、自治区科技体制改革优秀创新案例。

三是主体培育有新进展。全市各类科技型企业数稳居全区首位,其中新增自治区推荐高新技术企业备案471家,保有量超1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080家、占全区37%;新增广西瞪羚企业19家,保有量57家、占全区31%。

四是人才引育有新提升。成功举办第七届海(境)外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吸引来自全球的581个海外人才团队参赛,评出获奖项目49项,有15个参赛项目初步达成落地意向。立项支持“邕江计划”青年人才项目12个,推动引育D类以上高层次科技人才295人。“人才飞地”产才招引的经验做法入选南宁市优秀改革创新案例。

五是科技攻关有新突破。市级科技部门预算经费90%以上用于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支持企业牵头或联合高校院所实施中央、自治区和市本级产业技术攻关项目199项。全市59项科技成果获广西科学技术奖、占全区37.8%;全年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299亿元,占全区37.3%,居全区首位。

六是创新生态有新气象。在全区各设区市率先出台《南宁市科技创新促进规定》地方性法规,修订出台激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等8项政策,下达各类科技创新奖补资金8000多万元;指导帮助科技企业获得“桂惠贷”32亿多元,减少企业融资成本4800多万元。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全市科技系统将认真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重点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扎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活力。主要有:

一是着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实施“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专项,支持半导体、芯片设计及人工智能平台研发等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拓展,支持开发智慧城市、安全交通、智慧农业、医疗诊断、低空经济等领域的场景应用。

二是着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持“链主”企业、重点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自治区级创新创业平台20家以上。提速推进桂电“113”工程建设,重点支持桂电南宁研究院、广西桂电技术服务中心开展人工智能科研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

三是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企业出题、科技答题”工作机制,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重点产业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实施“技术攻关+产业化”科技重大项目10项,组织企业参与实施自治区尖锋行动、协同行动等科技专项100项以上。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主动对接高校院所创新成果,支持企业购买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统筹实施“邕江计划”人才专项,培养和引进人工智能、新能源、低空经济等重点产业急需人才100人以上。

四是着力营造近悦远来的创新生态。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宣传贯彻落实《南宁市科技创新促进规定》;启动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投资工作,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加强区域协同创新,以南宁·中关村、清大(南宁)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为载体,导入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发达城市的创新资源。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重点产业领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学术论坛、人才沙龙、成果对接等科技活动100场以上。

我就简要介绍到这里。谢谢!

李敏:

感谢张军先生的介绍。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有问题的请举手。

人民网记者: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请问,下一步,南宁市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张军: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主力军。2024年,南宁市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汇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各类科技型企业数稳居全区首位,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超1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080家、占全区37%;新增广西瞪羚企业19家,保有量57家、占全区31%。

下一步,我市将深入实施创新主体培育行动,着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一是坚持常态化服务企业。定期开展走访调研服务重点企业,并采取“一企一策”办法,及时解决企业在平台建设、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人才引育等方面的创新需求,激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引导企业在研发投入上“挑大梁”,加快推动科技型企业的梯次培育。

二是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健全“企业出题、科技答题”工作机制,支持企业实施市本级科技计划项目,争取中央引导、自治区尖锋行动、协同行动等科技专项支持,让企业在科研组织上“唱主角”。2025年计划支持企业牵头实施一批“技术攻关+产业化”科技重大项目10项以上。

三是支持企业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聚焦重点产业创新需求,有针对性地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中心、创新联合体等高能级创新创业平台。2025年计划引导企业牵头组建重点实验室、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等自治区级创新创业平台20家以上。

四是支持企业引育人才。通过加快推进桂电“113”工程建设、组织举办中国·南宁海(境)外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实施“邕江计划”重大人才专项和推动“人才飞地”建设等举措,积极为企业引才育才,全年计划培养引进产业急需人才100人以上。

新华社记者:南宁市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都进行了哪些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常青:

近年来,南宁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聚焦科技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我们积极开展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培育创建工作。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联合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市共有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98家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其中2024年全市新增18家自治区级工程研究中心,数量位居全区第一,进一步推动我市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新能源领域,南宁市建成全国首个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建成南方区域首个实现能量和信息与电网双向交流的车网互动一体化综合能源站、建成投运广西首座电鸿化数字孪生零碳智能配电站示范项目。

我们积极培育壮大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低空经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全市集中优势资源,加快培育低空经济和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鼓励企业探索形成产品研制、场景构建、示范运行一体化的商业模式,全力打造面向东盟的低空经济、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在低空经济方面,目前我市已印发了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南宁市2025年低空经济应用场景试点清单(第一批),打造低空经济产业集聚区,“低空经济+”创新型应用场景正在南宁市加速落地,南宁市有8个企业和项目入选中国航空学会编著的《2024低空经济场景白皮书(1.0)》中低空经济典型场景参考案例。我委正在起草支持低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从生产制造、科技研发、应用场景等方面给予支持。在人工智能方面,南宁市算力底座领跑全区,已建成总算力规模超1500P。“人工智能+”产业相关高新技术企业超百家,人工智能已赋能智能制造、智慧健康、智慧交通生态保护等多个创新应用场景,正在研究制定南宁市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积极建设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聚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我先介绍到这里,谢谢!

广西广播电视台记者:最新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今年经济工作时强调,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请问南宁市工信局在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

王建波:

以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南宁市频频出招,展示出高质量发展的新姿态。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科技创新全面赋能产业“向新”发展。

一是产业集群向“新”布局。新能源电池产业累计投产产能超85GWh,全年产值增速达65.5%。电子信息产业向半导体、柔性显示等高新技术领域迈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化工新材料等6个产业集群入选首批广西先进制造业集群,入选数量居全区之首。新兴产业成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去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均高于全国和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工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达到了近6年来的新高。

二是创新主体向“新”突破。广西弗迪、东盟弗迪,瑞声科技南宁产业园工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培育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1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16家、广西链主型龙头企业9家,数量均位居全区第一。新增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等自治区级创新平台22家;新增国家认可实验室1家,企业的创新能力加快提升。南南铝业、南宁初芯、神光光学等60多个项目入选产业化关键技术、创新成果大规模应用等技术创新项目,其中,4个项目入选工信部产业基础创新发展揭榜挂帅名单。

三是人工智能赋“新”融合。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积极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超100家试点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指标达到二级以上,丰林集团链式数字化转型应用方案入选工信部典型案例集,是全区唯一入选案例,润建股份、数丝集团建成超1千P智算中心,服务数实融合。新增广西智能制造标杆企业3家、智能工厂示范企业6家、数字化车间15家。南宁市也成功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领域首批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一体两翼”产业发展格局,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首府现代化产业体系。

南宁市融媒体中心记者:2024年,五象新区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陆剑:

2024年,五象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高质量建设五象科技创新中心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良好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发展新动能,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一是加强规划引领,围绕自治区和南宁市支持五象新区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机遇,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新经济主战场,编制印发实施《五象新区科技创新发展规划(2024-2030年)》,从优化协同创新空间布局、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加快重点技术领域布局、营造良好科创生态、加强科技开放合作、聚集人才营造创新活力等六个方面明确新区未来一段时间的科技工作重点,推动创新资源向新区集聚,提升区域科技创新发展能力和支撑产业发展水平。

二是围绕“一中心、两基地、三园区”工作目标,通过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企业创新主体培育,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强科技对外合作交流,加快创新人才引育等举措,整体加快推进五象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引进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广西自然资源遥感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大院大所合作共建的东盟绿色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东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陆地遥感中心、海洋遥感中心)、广西桂电技术服务中心等创新平台并建成投入运行;依托南宁市—中关村深圳协同创新中心、清华海峡研究院共建的清大(南宁)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建立与大湾区、长三角的协同创新网络;争取到区、市资金支持的科技项目163个,扶持资金超过1亿元。

截至2024年底,五象新区拥有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8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家;自治区级创新创业平台120个、瞪羚企业19家、专精特新企业61家;市级创新创业平台74个、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8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4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333家。

2025年,五象新区将以建设区域高能级科技创新枢纽为目标,通过有机融合科技创新布局和城市空间布局,加快推进五象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建设,把五象新区打造成为引领首府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面向东盟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高地。

我先介绍到这里,谢谢。

李敏:

感谢四位发布人,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问题需要了解,请会后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采访。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阅读量:6138 作者:庞丽娜,杜佳徽 编辑:庞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