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雄
在现代医学所涵盖的广阔领域中,胰岛素对普通人来说并不陌生,其不仅是糖尿病治疗的“核心武器”,更是连接生理学与药理学的“桥梁”。人们掌握精细的胰岛素分类与应用策略,就如同找到解锁健康生活的“钥匙”。本文将探讨胰岛素的不同类型、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旨在为大家提供一份科学又易于理解的指南。
一、胰岛素是生命之源的微妙平衡
胰岛素,是由胰腺β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对于维持人体血糖水平的稳定至关重要。它不仅促进肌肉和脂肪细胞吸收葡萄糖,还能抑制肝脏释放葡萄糖,从而确保人体能量供应与需求的平衡。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其体内的这种自然调节机制遭遇挑战,胰岛素的缺乏或失效会导致血糖控制失衡,此时额外补充胰岛素就成为必要手段。
二、胰岛素的分类
1.根据作用时间分类
速效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注射后15分钟内起效,高峰期为1至3小时,持续时间3至5小时,适合进餐时注射,灵活应对餐后血糖升高。
短效胰岛素:如普通胰岛素,起效稍慢,注射后30分钟至1小时起效,高峰期为2至4小时,持续时间5至8小时,适用进餐时控制血糖。
中效胰岛素:如中性鱼精蛋白胰岛素(NPH),注射后2至4小时起效,高峰期4至10小时,持续时间12至18小时,常用做基础胰岛素,用于空腹血糖升高的治疗。
长效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几乎无峰,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提供平稳的基础胰岛素水平,可用于空腹血糖升高的治疗。
预混胰岛素:结合了不同比例的短效与中效胰岛素,如30%短效+70%中效,便于一次注射满足餐时和基础需求。
2.根据来源分类
动物源性胰岛素:早期使用的猪胰岛素或牛胰岛素,因存在纯度及免疫原性问题,现已较少使用。
人胰岛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生产,与人体自身胰岛素结构相同,减少了免疫反应。
胰岛素类似物:通过分子结构微调,进一步优化了作用特性,如更快的吸收速度或更平稳的基础控制。
三、胰岛素的使用
1.个性化治疗方案
胰岛素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类型(1型或2型糖尿病)、病情、生活方式等因素制定个性化方案。1型糖尿病患者需依赖外源性胰岛素维持生命,2型糖尿病患者在口服降糖药无效时也会加入胰岛素治疗。
2.注射技术与剂量调整
正确的注射技术对于确保胰岛素被人体有效吸收至关重要,包括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轮换注射点、使用正确种类和胰岛素用量等。此外,血糖监测结果是调整胰岛素剂量的关键依据,患者需学会根据血糖变化适时调整胰岛素剂量。
3.注射注意事项
①妊娠期的后3个月(特别是有剖宫产手术风险者)应避免在脐周注射,可在侧腹部捏皮注射。
②将腹部分为4个象限,大腿和臀部各等分为2个象限,每周使用1个象限并始终按顺时针方向进行轮换,注射部位的轮换可以避免皮下组织增生引起药物吸收不稳定。
③静脉给药:只有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及短效胰岛素才可以用于静脉给药。
④排尽笔芯内空气:在使用前及更换笔芯后均应排尽笔芯内空气。将剂量调节旋钮拨至2单位,针尖向上直立,手指轻弹笔芯架数次,使空气聚集在上部后,按压注射键,直至一滴胰岛素从针头溢出。
⑤检查注射部位,避开炎症、瘢痕、硬结部位。
⑥用酒精消毒注射部位(不要使用碘试剂)应于酒精彻底挥发后进行注射;不要用酒精擦拭注射笔用针头,以免破坏针头表面的硅化层导致注射疼痛。
⑦捏皮的正确手法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提起皮肤。如果用5根手指来提捏皮肤,有可能将肌肉及皮下组织一同捏起,导致肌肉注射。
⑧针头滞留时间不容忽视。使用胰岛素笔注射时,在完全按下拇指按钮后,应在拔出针头前至少停留10秒,确保药物剂量全部被注入体内,同时防止药液出现渗漏。
⑨在使用混悬胰岛素(如中效和预混胰岛素)前,应将胰岛素水平滚动和上下翻动各10次,使瓶内药液充分混匀,直至胰岛素转变成均匀的云雾状白色液体;注射预混胰岛素前,应确保胰岛素笔中的预混胰岛素大于12IU,若不足12IU,应及时更换新笔芯。
⑩胰岛素在开封前需储藏在2℃—8℃的环境中,避免冷冻和阳光直射,防止剧烈震荡;使用后,可在室温(25℃)下保存28天。
4.教育与支持
有效的胰岛素治疗不仅仅是药物的应用,还应包括对患者及其家庭的教育和支持。教育内容应涉及胰岛素的基本知识、注射技术、低血糖管理、饮食与运动的影响等方面,帮助患者更好地自我管理疾病。
(作者系梧州市人民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