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斐雯
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让很多疾病能够在早期被发现,如随着健康体检的普及和医学影像技术(CT等)的广泛应用,肺结节易被发现。肺结节是否等于肺癌?需不需要马上手术?应做哪些检查?本文将介绍关于肺结节的防治知识,帮助人们科学、理性地对待和应对。
一、什么是肺结节?
肺结节,是指肺部影像学检查中发现的直径不大于3厘米、通常边界清晰的局灶性实性或亚实性密度增高的病灶。简言之,这是一种“影像学表现”,而不是具体的疾病。大部分肺结节是在低剂量螺旋CT筛查中被偶然发现的;当影像学中的肺结节直径大于3厘米时,通常称之为“肺部肿块”,此时更需要关注。肺结节的具体症状常常没有显现,尤其在小结节的时候几乎不会引起身体不适,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在健康体检时被发现。当听到“肺结节”这个词时,大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冷静。肺结节不等于肺癌,肺结节是一个总称,其中80%—90%的肺结节是良性病变,绝大多数肺结节并不需要紧急处理,肺癌只是肺结节的一种可能性。
二、导致肺结节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肺结节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可为良性病变或恶性病变。常见的良性病变包括炎性结节(由感染或炎症反应引起,如肺炎、结核等是最常见的类型),瘢痕性结节(肺部感染或外伤后纤维组织修复形成),良性肿瘤(如错构瘤、纤维瘤,生长缓慢且无侵袭性),以及寄生虫感染(如包虫病,可能形成囊性或结节样病灶)。恶性病变包括原发性肺癌(起源于肺部组织,早期常表现为孤立性小结节)和转移性肿瘤(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肺部)。此外,环境因素等其他原因也会导致肺结节的出现,例如职业暴露(长期吸入粉尘、石棉等可能形成慢性病灶)、免疫系统疾病(如肉芽肿性病变、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需要注意的是,肺结节只是影像学上的一种表现,并不特指某种具体疾病,其明确诊断需结合病史、专业检查及必要的穿刺或手术评估。
三、如何评估肺结节?
发现肺结节后,大家不必过度惊慌,也不要马上就去大医院做手术。正确的第一步做法是对肺结节的性质进行系统评估。根据目前的医学标准,肺结节的评估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看影像学特征的分析。结节的大小是评估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结节越小,恶性的可能性越低,例如直径小于5毫米的小结节大多为良性,而直径大于10毫米的结节需要引起更多关注。
其次,关注结节密度。实性结节通常是完全实体密度,部分可能是良性的炎性结节,而亚实性结节(如磨玻璃结节)恶性的可能性相对略高。此外,边缘光滑的结节多提示为良性,而边缘模糊、不规则或出现毛刺的结节是恶性的可能性较高。钙化情况也是评估中要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均匀钙化的结节往往是良性。
再次,患者的个体因素很关键,包括年龄、吸烟史以及病史或家族史等。通常,年龄越大(尤其是超过50岁),恶性的可能性越高;长期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显著增加;如果患者曾患癌症或家族中有癌症病例,更需引起关注。
最后,动态随访是评估的重要环节。对于无需急性干预的结节,医生可能会建议每隔3至6个月复查一次CT,通过观察结节的增长速度或变化来进一步判断良恶性。如果结节在2年以上时间里没有明显变化,可以基本排除恶性的可能性。
四、如何应对肺结节?
发现肺结节后应根据结节的类型、大小、位置以及患者的整体情况综合决定处理方式,通常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观察与随访。对于直径较小(小于8毫米)的结节,通常建议定期复查,间隔时间为3至12个月。如果经过一段时间(例如2年)的观察,结节没有明显变化,通常无需进一步干预。
2.进一步检查。针对存在高危因素或影像学特征提示恶性可能的结节,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检查,包括胸部增强CT(精准评估结节具体情况)、PET-CT(通过代谢活性分析评估良恶性)以及肺穿刺活检(在影像引导下取结节组织以明确诊断)。
3.手术切除。如果影像学提示恶性可能较大(如结节快速增大或患者为高危人群),或检查明确诊断为早期癌症,通常需要尽早进行手术切除。当前的微创手术技术如胸腔镜或机器人辅助手术,能够精准切除病灶,同时尽量保护健康肺组织;消融技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段,近年来在肺结节治疗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不适合手术的患者,消融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替代方案。
4.其他治疗措施。若确诊为恶性肺结节,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辅助治疗,如靶向药物治疗、化疗或放疗,具体方案由专科医生根据患者情况个体化制定。
五、如何预防肺部疾病及肺结节?
保护肺部健康是每个人都应重视的事情,无论肺结节最终被诊断为何种类别,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都有助于降低风险、促进健康。以下为我的建议:
1.戒烟:吸烟是导致肺癌的主要高危因素之一,戒烟不仅能显著减少肺部病变的发生,还能降低患肺癌及其他相关疾病的风险,即使是长期吸烟者,停止吸烟后健康状况也会逐步改善。
2.注意环境和职业防护:尽量减少接触粉尘、有害气体等污染物;例如在雾霾天气佩戴口罩、改善室内外空气质量等;对于从事高危职业的人群,应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手段,降低职业暴露风险。
3.定期体检:高危人群(如40岁以上、长期吸烟者或有家族肺癌史者),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CT筛查,可以早期发现肺结节及肺癌并及时干预。
4.增强免疫力:通过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和抗氧化剂的食物以及适当运动,可以保持免疫系统的良好功能,从而减少感染性疾病和肺结节形成的可能性。
做好预防措施,不仅可有效预防肺部健康问题,还能大幅提升整体生活质量。
(作者系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主治医师)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