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法讲理》节目
由南宁市司法局与
南宁市融媒体中心综合广播
联合制作播出
播出平台及时间
990新闻台:周二 19:00(首播)
1074交通台:周六19:00(重播)
本期关注
解读《南宁市公共法律服务办法》
(点击音频收听完整节目)
↓↓↓

《南宁市公共法律服务办法》于今年的2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广西首部公共法律服务领域立法,也是南宁市司法行政部门职责内的一部重要的综合性政府规章。

《南宁市公共法律服务办法》主要内容
《办法》共七章五十一条,主要规定了八大方面的内容:
一是明确公共法律服务的概念,也就是刚才所说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和“多元化专业化公共法律服务”。
二是规定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明确政府负责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的职责;司法行政部门负责协调推进本行政区域内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指导、监督、管理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有关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工商联等群团组织,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公共法律服务相关工作。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服务人员依法提供公共法律服务。鼓励更多社会主体以各种形式参与公共法律服务。
三是优化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对服务内容进行细化,保障低收入人群、残疾人、进城务工人员、老年人、未成年人、妇女、军人军属、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公共法律服务权益。
四是促进公共法律服务多元化专业化,组织、引导法律服务机构和人员,为推动营商环境优化、生态环境保护、重大项目建设、突发事件处置、重大风险预防化解等提供多元化专业化公共法律服务。
五是围绕国家赋予南宁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新定位新使命,以及展现南宁在加快建设“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中的担当作为,设立涉外法律服务专章,推动涉外法律服务新发展。
六是夯实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明确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网络和热线“三大平台”建设主体责任、设置规范。
七是强化公共法律服务的保障激励,明确通过建立财政投入保障、人才培养、志愿服务、信息共享等机制,强化公共法律服务的保障和供给。
八是强化公共法律服务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自律管理,完善投诉举报等社会监督,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质量评价机制。

影响
多年来,南宁市积极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相关工作走在全区前列,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举措和实践经验,通过立法可以将南宁市公共法律服务实践中好的经验做法上升为立法规范,为今后工作提供更好的指导。同时,出台《办法》还能够补齐南宁市公共法律服务制度短板,对保障机制不完善、资源配备失衡、涉外法律服务滞后、高端专业法律人才短缺等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新期待、新需求。

实践成效
(一)保障民生方面
典型案例:快递小哥杜某某,通过朋友介绍到某超市达达配送站工作,该配送站未办理营业执照,也未与其签订书面劳动合同。配送站要求杜某某在手机上的“某达骑士版”APP进行注册,成为该平台上的达达快送骑手,归属于成都某配送服务有限公司。杜某某每日按照超市达达配送站的要求在某达骑士平台上班打卡,实行日常出勤考勤,双方也约定了工资的计算标准。某日杜某某于在配送途中因雨天路滑,骑车滑倒摔伤入院治疗,产生了与用人单位工伤赔偿的纠纷,杜某某因家庭困难向法律援助中心提出援助申请。
律师接受法律援助中心指派后,就杜某某请求确认与成都某配送服务有限公司的劳动关系提起劳动仲裁,并以双方存在事实劳动关系这一切入点和争议焦点查找补充证据,重点对受援人在平台上与用人单位的关系调取到了成员管理等关键证据。
代理律师认为杜某某虽然入职于某配送站,但其通过网络平台注册成为成都某配送服务有限公司的员工,每天固定时间到站点上下班,进行网上考勤管理,工资也由成都某配送服务有限公司委托第三方发放,即杜某某接受的是平台业务承包单位代送服务部的监督与管理,双方符合劳动关系的要件。
该案南宁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支持了杜某某的请求,认定其与成都某配送服务有限公司存在劳动关系。在法院诉讼阶段,在法院积极调解下,双方最终达成和解,成都某配送服务有限公司给予杜某某相应赔偿。
专家解读:互联网时代下,催生了“平台+个人”的新型用工模式,快递行业作为平台经济下新就业形态的典型代表,极大地调动了从业者的积极性,但由此引发的纠纷也日益增多。《办法》进一步扩大了法律援助覆盖面,降低法律援助门槛,在法律援助法的基础上,将继承、监护人责任、劳动争议、用人单位责任、产品质量事故人身损害赔偿、义务帮工人人身损害赔偿等十余项与群众民生密切相关的事项纳入法律援助事项范围,让更多的困难群众获得法律援助服务保障。
(二)涉外法律服务方面
典型案例:在2024年第2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南宁市组建了一支整合公证、律师、仲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资源的“涉外法律咨询服务团”入驻东博会,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和“迎进来”的国外客商提供全方位高水准的涉外法律服务。值班期间,既有外国客商询问异国诉讼如何申请财产保全的问题,也有我国商户咨询如何在海外投资中规避当地法规风险……在为期5天的法律服务期间,“涉外法律咨询服务团”共接待并解答国内外客商咨询223人次,涉及国际商品交易、知识产权、商标注册、合同纠纷等多个方面,获得参展商、现场咨询群众的高度赞誉。这一次组织“涉外法律咨询服务团”服务国际展会是促进我市涉外法律服务行业发展的有益尝试,成效显著。
专家解读:《办法》第32条中明确“市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外事、商务等部门为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等重大境内外国际贸易展会和重大经贸活动提供涉外公证、商事仲裁、司法鉴定、商事调解和律师服务。鼓励和支持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和人员参与境内外国际贸易展会和经贸活动”,将这一成功的经验做法上升成为政府规章,继续发展下去。
(三)优化营商环境方面
典型案例:某燃气公司为某工程的建设单位,某设计公司为总承包,A工程公司以联合体的身份中标成为项目分包人并签订《分包合同》。A工程公司负责母站设备、管道铺设工程,合同价款2700余万元。A工程公司进场施工后,完成至承包工程量的98.91%,进度款仅支付至工程款的50%。因燃气公司无法提供施工作业面,导致剩余200米管线无法完成。某设计公司以A公司未能完成征地任务及剩余工作量为由,通知A工程公司解除合同并退场。A公司要求先行确认工程量再退场,无果。此后某设计公司将剩余工程另行交于其他单位施工,直至项目验收并投入使用,某设计公司均未向A公司支付剩余工程款及赔偿损失。
专家解读: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法律团队的参与,而且对于一些大中型企业,他们需要的法律服务是复杂的、综合性的,所以在《办法》中规定了一系列助力企业发展、解决企业发展难题的措施,比如支持依法设立商事调解组织,在投资、贸易、金融、证券、保险、房地产等领域提供商事调解服务;提出结合实际在产业园(区)等区域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或者工作站;明确组织、引导法律服务机构和人员,为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法律政策宣讲、法治体检等服务,帮助其完善治理结构、健全管理制度、防范法律风险,为企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突发事件处置、重大风险预防化解等提供多元化专业化公共法律服务。

市民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寻求法律帮助?
可以通过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热线平台、网络平台三大平台寻求服务:
实体平台方面,目前,南宁市设立了1个市级和12个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27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832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实现全覆盖,13家园区(涉外)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也已入驻我市各县区的工业产业园区,一村(居)一法律顾问覆盖率达100%,居民群众可以就近选择实体平台进行咨询。
热线平台方面,南宁市“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主要是面向广大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律师、公证、法律援助、调解、鉴定、商事仲裁、法律职业资格管理等业务咨询及申请预约等服务。
网络平台方面,南宁市、县(市、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均已配备桂法通自助服务终端、“互联网+”智能展示平台等智慧化设备,市司法局在“爱南宁”APP打造集法治服务机构位置查找、导航、查看法律资讯和普法资讯为一体的“法治地图”,为群众打造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生态圈。南宁市公证机构开通网上办、指尖办等线上办证端口,实现足不出户即可申办公证。南宁仲裁委在微信公众号开通业务办理渠道,便于群众网上立案,群众可以轻松咨询、办理业务。
更多精彩内容
大家可点击上方音频获取!
来源丨《说法讲理》栏目组
原标题丨解读《南宁市公共法律服务办法》
一审丨黄馨怡
二审丨李夏
三审丨杨泓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