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新疆交警手持酒瓶宣传喝酒不开车的视频火爆网络。视频中,一名带有新疆口音的交警拿着酒瓶,用极具感染力的“魔性”声音,配合“会跳舞的眉毛”宣传喝酒不开车,让严肃的交通安全宣传变成了网络热梗。网友们纷纷表示收到了交警蜀黍的劝导,并点赞视频“自带烤串风,连看5遍”“好香的宣传”。
长期以来,各地开展的普法宣传往往都是"自说自话"。标语横幅高高挂起、宣传手册见人就塞、讲座培训流于形式,这种将法律知识冰冷生硬单向灌输的方法,难以引起受众的兴趣和共鸣。宣传者苦口婆心,听者却左耳进右耳出,普法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令人高兴的是,近年来,各地的普法宣传开始变得更“接地气”了,宣传方式也是不断地推陈出新。
除了新疆交警的"魔性"宣传外,海南警方“纯狱宣传片”创意视频、厦门公安直播带货式普法等都引发了全网刷屏。他们成功的共同点在于放下了执法者的身段,没有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进行说教,而是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和场景劝导,让普法宣传从“要你看”变成了“我想看”,从“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思考”,从而达到了宣传效果的最大化。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法制宣传也需要与时俱进。只有放下身段、贴近群众,用有温度的方式去传递法治精神,才能让普法宣传深入人心,让法律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笠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