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被列入2024年南宁市为民办实事工程。记者昨日从市残联获悉,2024年,南宁市共完成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人数5097名,超额完成中央、自治区和南宁市下达的1852名任务数。
南宁市坚持把“让每一个残疾儿童享受高质量的康复服务”作为重要民生工程,以“实”字当头、“干”字为先,着力完善残疾儿童康复制度、服务和监管体系——从建立63家专业康复机构提供优质服务,到实施康教融合创新模式,再到数据赋能的便民新举措,用奋斗改变了无数孩子的命运,为他们的家庭带来了希望与光明。
免费康复暖人心
每天上午9时30分,在南宁市公益性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示范点(以下简称“示范点”)运动疗法室内,孩子们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开展步态和体能训练。经过多年的系统康复,之前无法独立行走的小宇现在扶着助行器可以缓慢移动。
“孩子通过评估确诊为脑瘫。来到示范点后,在所有老师的努力下,智力得到很大提升。非常感谢政府,让我们不花一分钱就能得到很好的治疗。”有感于孩子的进步和变化,市民覃小梅感激地说道。
“我们主要为残疾儿童提供免费的康复训练、教育支持、职业培训、社会融合等服务,康复训练的课程有认知、语言、运动等,开展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帮助更多孩子恢复正常。”示范点特教老师林超妹告诉记者,目前在训残疾儿童有130多人,大部分来自农村困难家庭,减免康复教育费用大大减轻了经济负担,让孩子得到持续的康复教育。
像这样的康复机构,南宁市目前拥有66家,为0至17岁残疾儿童提供免费康复服务。为让残疾儿童获得更优质的服务,我市严格执行定点机构准入标准,开展严格的定点康复机构等级评审。这些机构均通过了严格的资质审核,普遍配备运动治疗室、作业治疗室、言语治疗室等专业场地,并建立了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和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每个残疾儿童都能得到科学、规范的康复训练。
康教融合助成长
“月月现在不仅能说简单的句子,还会背古诗,已经转到普通学校就读了。”在示范点,残疾儿童月月的进步让家长欣喜不已。这得益于我市推行的康教融合新模式。经过系统训练后,一部分孩子可以转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
“我们采用个别化教育计划,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康复和教育方案,最大限度开发他们的潜能。”康复师林英花说,0至6岁是残疾儿童的最佳康复期,示范点融合教育、治疗与日常生活的康复教育课程,将运动、认知、沟通、社交、生活自理等方面的学习相结合,训练成为有意义的学习。孩子们从训练中获得完整的经验,感受成功的喜悦,引发进一步的学习探索。
“康教融合模式为日托制,康教中心为残疾儿童制定个性化康复治疗方案,定期邀请康复专家对康复师开展培训,并为孩子评估诊断和优化康复治疗方案。”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说,学前教师定期进行特教培训,为孩子制订个性化教学计划并及时优化调整。根据孩子能力实行分班制,康复治疗与教育穿插进行,达到“在情景中康复、在康复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的效果。
截至目前,南宁市有14家康复机构开展日托、文体康复“影子教师”等特色融合教育,为超过1500名残疾儿童提供康教融合服务。
数据赋能强服务
“现在申请康复救助太方便了,在家用手机就能办理,方便快捷。”为孩子办完救助申请的陈女士感叹道。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瞄准残疾儿童家长所忧、所急、所盼、所虑,南宁市积极创新路径、强化服务,将信息化建设的触角延伸至家长端——在全区率先推广应用广西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机构质量监督信息化管理平台(以下简称“管理平台”),推动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实现常规向精准、线下向线上、实地向数字“三个转变”。
管理平台整合了申请审核、机构选择、服务评价等功能,实现了“一网通办”。家长只需在手机上提交申请,系统就会自动匹配最近的康复机构。同时,管理平台还接入了医保系统,实现费用即时结算。
数字化平台的上线,大大提升了服务效率。康复救助申请审核时间从原来的15个工作日缩短至1至3个工作日,“群众跑腿”也变为“数字跑腿”。2024年,通过平台办理的救助业务6000多件,群众满意率达100%。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让服务更加精准智能。“系统能够根据每个孩子的评估结果,智能推荐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同时,通过分析海量康复数据,为政策制定和服务改进提供依据。”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管理平台将残联、机构和家长三方纳入动态监控,消除信息壁垒,做到康复救助过程、资金实时监控、康复服务记录信息化监管,有效提升了管理效能。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