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一场跨越血缘的生命接力近日在南宁温情上演。南宁市民赵女士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为远方一位血液病患者点亮了重生的希望。
南宁市民赵女士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为远方一位血液病患者点亮重生希望。
献血时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赵女士是南宁市融媒体中心的一名编辑。2017年,她居住的社区里来了一辆献血车,在献血现场,工作人员关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触动了她心底的善念。于是,赵女士果断报名并留下血样,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此后的岁月里,赵女士始终坚守在无偿献血的道路上,截至目前,她已累计献血12次,献血量达3500ml。受到赵女士的影响,她的爱人也同样热心公益,虽因年龄限制未能入库,但在无偿献血的路上,夫妻二人携手共进,还定下了累计献血量4000ml,获取南宁市无偿献血荣誉卡的目标。
2024年,一通来自南宁市红十字会的电话,打破了赵女士一家生活的平静。初筛匹配成功的消息,让赵女士又惊又喜。她深知,这是命运给予的一次珍贵机会,能实实在在地拯救一条生命。
为了顺利捐献,前期调整生活模式和饮食
为了确保捐献顺利,赵女士开启了自律的生活模式,饮食清淡规律,坚持运动锻炼,积极调整身体状态。家人毫无保留的支持、同事朋友的暖心鼓励,都成为她坚实的后盾。
捐献的日子一天天临近,赵女士的内心满是坚定。采集前一个星期,她向单位领导请假,随后住院等待采集。
捐献前,赵女士按照流程接受了动员针注射。动员针会将藏在骨髓里的造血干细胞“召唤”到外周血中。注射后,因个人体质差异,赵女士出现了类似感冒的症状,头痛、腰痛不时袭来,但她始终咬牙坚持。
造血干细胞被送往远方挽救患者生命
采集过程中,机器有条不紊地运转着,如同生命的齿轮,每一次循环都承载着希望。就像献成分血一样,通过机器分离,含有造血干细胞的混悬液被采集出来,其余成分又缓缓回输进捐献者的身体。
赵女士静静地躺在采集床上,脑海中只有一个质朴而又强烈的愿望:希望那位未曾谋面的患者能早日战胜病魔,重新拥抱美好的生活。
赵女士正躺在采集床上捐献造血干细胞。
通常情况下,捐献造血干细胞需要4个小时左右。然而由于前期采集情况不稳定,赵女士从上午8时15分开始采集,一直到下午2时08分才完成捐献。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中午的饭点早已过去,可赵女士却始终坚守在采集床上。当被询问是否饥饿时,她只是轻轻摇头,微笑着说“不饿”。
南宁市民赵女士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为远方一位血液病患者点亮重生希望。
赵女士捐献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已被送到远方,挽救一位血液病患者的生命。她也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第19518例、广西第697例、南宁市第218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