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天的到来,气温逐渐升高,但冷空气活动仍比较频繁,造成乍暖还寒之感,民间俗称“倒春寒”。3月5日是惊蛰节气,南宁又迎来了一波降温。同时,雨水增多也会导致湿气过盛,容易诱发多种疾病。广西名中医、广西名壮医、广西国际壮医医院风湿病科主任李凤珍提醒大家,初春时节,需要警惕“倒春寒”引发的各种疾病。
春季要注意防湿邪入侵
李凤珍介绍,“倒春寒”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寒湿困脾,使人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胃寒、胃痛等胃肠道疾病。而湿气加重,对风湿性疾病、关节疼痛的患者也会有影响,同时容易诱发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疾病。
天气忽冷忽热,还有可能造成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压波动。这个时期要特别注意防风、防寒、防湿,老人、小孩和抵抗力弱者要特别注重预防新冠病毒感染。
春季降雨增多,地湿之气也渐升,且早晨时有露、霜出现。这种湿寒的气候对人体内脏和关节有一定的影响,故养生应注意防湿邪入侵。
春季阳气升发,人体毛孔舒张,体热外泄,寒湿易入侵,导致关节炎、感冒、肺炎等疾病高发。老人、产妇、体弱者无充足的阳气驱寒于外,如不慎受风冒雨,或用冷水洗脸、洗手,湿寒更易深入。
风湿病、哮喘、高血压、慢性肝病等疾病患者,要留意自己的症状与相关化验指标,如有加重应及时就诊。家长要警惕小孩感冒,让孩子多在阳光下锻炼,多呼吸新鲜空气,合理膳食,增强机体抵抗力。
“春捂”注意“下厚上薄”
“春捂秋冻”的养生之道是中国人长期以来的养生经验总结。“春捂”,是指春季尽可能迟地卸减冬装,“捂”住身体的热气,以保证阳气升发的体内环境。
不过,“春捂”可不是随便捂,关键要捂对地方。“春捂”得法,可有效减少患病几率。李凤珍表示,“春捂”原则上要注意“下厚上薄”,重点在于对颈部、背部、腹部、足部进行保暖。颈部和背部保暖可预防寒气损伤“阳脉之海”——督脉,减少感冒几率。腹部保暖有助于预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泻。“寒从脚下起”,由于脚下神经末梢丰富、敏感,因此只有足部暖了身体才能真正地暖起来。
“春捂”有利于调节人体的恒定温度。无论季节如何变化,人体总能靠血管的收缩和皮肤的出汗保持恒定的温度,因此衣服增减对于人体温度的自我调节十分重要。如果过早地减掉衣服,就会破坏人体恒定温度的调节,影响身体健康。
“春捂”有利于抵御风寒。人体也像自然界一样,在春天开始复苏,原先处于“冬眠”的皮肤细胞开始活跃起来,毛孔张开。冷风袭来时,就会长驱直入,容易使人感到寒冷,诱发各类疾病。
“春捂”有利于适应季节的变化。在初春时节,经常有寒流和强冷空气南下,导致气温急剧下降,人们易患上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因此多穿衣服、注重保暖,可以有效应对突如其来的冷暖变化,保持身体健康。
饮食宜少酸多甘 预防上火
《千金方》提到:“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春季养生在于调肝,调肝重在补脾。五行中肝属木,喜条达,在味为酸;脾属土,性敦厚,在味为甘。饮食应少酸多甘,以养脾脏之气,同时宜少量食用辛温,以应春木升发之气,如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甘蔗等。
春季转暖又多风,常出现皮肤干燥、嘴唇干裂。此时应少吃羊肉等温热之品,否则辛温太过,肝木过旺,脾土反伤。总之,饮食既要注意“春生”特点,又要避免伤及脾胃。
在雨水充沛的春天,更应该注重预防上火。此时,天气虽然逐渐转暖,但早晚依然较寒冷,风邪渐增,容易造成口舌干燥、口腔溃烂等情况。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而食疗以粥为好,可以将莲子粥、山药粥、红枣粥等作为主食,帮助起到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效果。
■医生提醒
春天来临,白天渐渐延长,黑夜慢慢缩短,很多人有春困的情况。但阳主动阴主静,此时阳气渐长,人应顺应大自然的气机,减少睡眠的时间,增加活动的时间。但不宜做过于激烈的运动,否则体内能量(中气)将消耗太过而失去对肝气的控制,导致肝气过剩而出现发热、上火等症状。可在下午回暖后,通过散步、打太极拳等较轻松的运动,让肝气慢慢地上升,固本培元。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