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在驻地召开第四次全体会议,并举行开放团组活动。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凤凰卫视、香港大公文汇报、越南通讯社、新加坡海峡时报、日本共同通讯社等35家境内外媒体参加开放团组活动。
在媒体提问环节,中外媒体记者围绕广西积极服务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现代化向海产业体系、推动人工智能合作项目在老挝等东盟国家落地、构建面向东盟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等事关广西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踊跃提问。蓝天立、李莉、孙希延、迟威、蓝淋、黄智宇等代表一一作答。
蓝淋代表回答记者提问。广西云-广西日报特派记者黄克 邓华 摄
广西马山壮美坊壮绣手艺厂技术指导蓝淋代表出生于壮绣世家,从16岁独立制作壮族礼服,再到26岁创办“壮美坊”,她已经和壮绣这门手艺相处数十年。
“去年底,李子柒的复出让非遗再掀热潮。作为广西壮族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您如何让壮绣这个民族文化符号‘传下去’‘火起来’?在推动非遗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上,有什么经历和感触吗?”
面对人民日报记者的提问,蓝淋自信且从容地向大家展示《妈勒的天边》系列壮绣作品之《马到大吉》。
人民日报记者提问。广西云-广西日报特派记者黄克 邓华 摄
壮绣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提及《妈勒的天边》系列壮绣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蓝淋打开了话匣子——
在壮语中,“妈勒”是母子的意思。传说,古代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阴暗潮湿,族人想选出一位勇士去天边寻找太阳。这时候有位勇敢的孕妇挺身而出,踏上了寻找太阳的旅途。途中,她生下孩子,在孩子的背带上,她绣上壮族的吉祥纹样,以庇护孩子平安健康。后来,人们也把背带比作“背上的摇篮”,象征着中华传统美德中,母亲对孩子的爱意、祝福和庇佑。蓝淋说,类似的民间故事还有很多,用手艺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她的初心和使命。
壮绣的传承和发展之路并不平坦。
“在刚创办‘壮美坊’时,我们沿用传统的技艺和图形,一方面受到机绣的冲击,另一方面传统的色彩和图形与当代审美有一定的落差,我们的产品在销售上遇到难处。一两年下来,仓库里堆满了辛苦做出来的绣品。”一席话,道出蓝淋的心酸与不易。
蓝淋顶着压力,带领大家重新对针法、颜色进行调整,后来推出了家纺、挂饰、玩偶等多种文创产品,让老绣品更好地融入当下、受到青睐。“非遗必须见人、见物、见生活。”蓝淋坦言,“只有在生活当中用上它,才是对非遗最好的传承。我们的设计师涵盖‘70后’到‘00后’,特别是年轻人充分参与到绣品设计当中,从而让壮绣跟上时代节拍,成为年轻人喜欢的产品。”
蓝淋的回答引起了大家广泛的兴趣。“请您站起来展示壮绣作品,让大家拍拍照。”
蓝淋一起身,咔咔咔……中外媒体记者的相机快门声不断。这,就是壮绣非遗的魅力!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