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武术遇上街舞:少年侠气点燃文化出海的星火

3月3日凌晨,巴黎贝尓西体育馆内的镁光灯下,两个中国少年的身影划破寂静。12岁的符隽熙与10岁的宋皓铭,以一套融合“醉拳”的街舞编排,在Juste Debout世界街舞总决赛中连续击败多对成年国际选手,闯入四强。他们高举国旗的瞬间,不仅刷新了中国街舞的历史,更让世界看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当传统武术的筋骨与现代街舞的韵律相遇,迸发出的是文化传承的韧性,亦是文明对话的生机。

符隽熙与宋皓铭的舞蹈编排中,“醉拳”并非偶然的灵感。太极拳的“野马分鬃”、少林的“冲天炮”与街舞的律动融为一体,行云流水的动作背后,是千年武术文化的基因在少年身体中的觉醒。中国舞蹈家协会街舞委员会评价道:“这种融合不是刻意为之,而是文化血脉的自然流淌。”

这让人想起费孝通所言:“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在广西南宁的舞蹈教室里,符隽熙5岁时因《这就是街舞》萌生兴趣,却在训练中不自觉地将武术动作融入舞步;江苏的宋皓铭,则在家乡的武馆与街舞社之间找到了共通的美学逻辑。他们的创作,恰似庄子笔下“庖丁解牛”的境界——以无厚入有间,将传统与现代的边界消弭于无形。

这种基因的觉醒,离不开基础教育中文化土壤的培育。符隽熙所在的学校南宁市新阳路小学将武术纳入体育课程,宋皓铭的家乡江苏常年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当小学生的手掌既能握笔书写汉字,又能比划出太极云手时,文化传承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血液中的生命力。

Juste Debout赛事总监曾感慨:“中国少年用街舞讲述的故事,让西方看到了东方美学的另一种可能。”这种“可能”,正源自文化出海的姿态转变——从迎合他者审美到建构主体表达。

回望二十年前,中国街舞常陷于模仿西方风格的窠臼。而今日少年们的“醉拳街舞”,却以“在地化”的智慧重构了全球化的文化叙事。正如社会学家项飙所言:“真正的文化对话,不是将自我包装成他者的镜像,而是以本土经验激活普遍性。”符宋组合的表演中,醉拳的“虚步亮掌”与街舞的“Wave”形成张力,武术的“刚柔并济”与嘻哈的“自由律动”产生共鸣。这种创造性的转化,让中国传统文化不再是异域风情的点缀,而是成为世界街舞语系中的新方言。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教育理念的深层变革。当越来越多小学将传统文化课程从“知识传授”转向“体验创造”——如南宁市新阳路小学开设“非遗苗绣”工作坊,明天学校的“二十四节气文化课堂”……孩子们便能在实践中领悟:文化传承不是复刻过去,而是用当代语言重述永恒价值。

这种教育范式,暗合李泽厚先生提出的“积淀说”:文化传承应是“历史积淀”与“感性突破”的辩证统一。当小学生既能背诵《将进酒》,又能用街舞演绎诗中的豪迈;既知晓“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传统,又能用编程设计非遗数字化展馆——中国文化便真正实现了“活态传承”。

比赛落幕时,两位少年身披国旗的身影,令人想起百年前梅兰芳将京剧带向世界的时刻。但今日的文化出海已非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奔赴。当中国少年用街舞与世界对话时,他们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也是全球文明的共建者。

文化传承从来不是沉重的使命,而是灵动的创造;文化出海亦非悲壮的远征,而是自信的共舞。两千年前,张骞凿空西域,用驼铃摇响文明对话的序曲;两千年后,两个中国少年以街舞为舟,载着中华文化驶向更辽阔的海洋。

当小学课堂里的孩子既能解构唐诗的平仄,又能用街舞诠释“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的意境时,我们便真正找到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活法”。这或许就是费孝通先生期待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世界图景——在广西少年腾空的舞步里,在江苏孩童旋转的身影中,文明的星火正照亮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颜彦)

阅读量:1178 作者:颜彦 编辑: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