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社会福利院青少年就业创业实训基地启用

在南宁市社会福利院,生活着这样一群特殊的青年。他们自幼失去依靠,在福利院的庇护下成长,姓名大多由福利院起名。这里既是他们温暖的“家”,也是求知的“学校”。如今,随着年龄增长,像19岁的孤残青年夏万民一样,他们心中都怀揣着同一个渴望:掌握“一技之长”,融入外面的广阔社会。而福利院也再次成为他们逐梦路上的坚实后盾,为他们架起通向社会的桥梁。

3月12日,南宁市社会福利院青少年就业创业实训基地正式启用,孤残青年们可以通过基地提供的实训岗位,将职业教育课堂所学转化为实际操作,为未来的社会就业之路做好充分准备。

实训基地的培训导师给市福利院学生上电商直播课。

他们有个“梦想”

3月11日,记者走进实训基地,看到这里划分出手工制作、电商直播、展示销售、茶艺展示等多个功能区域。上午11时,福利院学生夏万民正在与三位同学专注学习短视频制作与直播文案。

夏万民告诉记者,他目前在市社会福利院培智学校学习茶艺与茶营销专业,一个班20多位同学,每天要上7节课。从茶文化历史到茶的工艺制作、茶艺技能、运营销售,课堂上的系统学习让他积累了丰富知识,而这次走进实训基地的实践操作,更让他兴奋不已。他拿出手机,展示学习记录。他说,在实训基地不仅对电商直播岗位有了更直观地认识,还从培训导师那里学到视频剪辑、文案制作、画面拍摄与录制等新知识。考虑到自己行动不便,长期需要坐轮椅,他将职业规划发展重点聚焦在视频剪辑上。“在直播运营销售团队里,剪辑师是非常重要的岗位。”夏万民说,希望通过努力掌握各类剪辑技能,早日学有所成 。

在市福利院长大的曼光,已然成为众多“弟弟”“妹妹”的榜样。90后的曼光热爱学习,凭借不懈努力考入大学,如今回到市福利院工作。他常常走进“弟弟”“妹妹”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心路历程,帮助树立职业观,鼓励大家多学习、增信心,积极为就业和融入社会做准备。

“内外”联动职教帮扶

早在2016年,南宁市社会福利院就已开启培智类残障儿童的职业教育实践探索。

南宁市社会福利院副院长赵秀梅介绍,院里90%以上的孤残儿童属于特殊儿童,成年后他们十分渴望就业、融入社会。然而,这些在福利院“训练有素”的孩子,到公益性岗位应聘和试工时,面对新环境和陌生人,往往紧张得无法正常交流,或因难以完成工作任务而被拒之门外。如何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成为福利院探索职业教育实践的初心。

2023年,南宁市社会福利院成功申办中职专业,并于当年5月获得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资格,开设茶艺与茶营销、园艺技术、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三个专业。在南宁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为搭建起职教课程学习与实训的紧密桥梁,针对孤残青少年就业创业的实训基地应运而生。

此次实训基地全面升级,得到广西三农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助力。企业负责人曾勇程表示,目前实训基地不仅设有对应实训岗位,还配备先进多媒体教学设备,满足农特产品管理与销售、茶艺与茶营销、电商直播等多元化线下实训课程的教学需求。未来,企业还将整合内部农场主基地资源,把实训从室内拓展到户外田园,通过“助农+助残+基地”模式,助力孤残青年学有所成。

创新模式打造样板

作为孤残青年们特殊的“家长”,南宁市社会福利院对未来培智类职业教育已有初步想法。

赵秀梅表示,短期内,希望福利院学生通过课外实操实践岗位,学会与不同人群沟通合作,增强职业意识,树立正确职业态度。同时,在实践中完善就业创业大赛案例,积累更多经验,将2021年至今在广西残疾人青少年就业创业大赛上获奖的项目转化为实际成果。

长远来看,福利院期望以就业创业实训基地为突破口,进一步扩大“开门办院”范围,打造培智类特殊儿童职业教育和支持性就业的样板,制定支持性就业服务标准,为更多残疾儿童、青少年打通就业创业的“最后一公里”。

据悉,实训基地升级改造试业以来,已成功上架广西各地约150种农特产品,每日安排3到5名青少年学习农特产品线上销售视频拍摄技巧。目前,已有4名青少年熟练掌握基础拍摄与剪辑技巧。岗位提供方面,已落实5个实习岗位,并为青少年发放实习补贴,让他们在收获劳动回报的同时,增强自我价值感。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1292 记者:彭媛媛 宋延康 编辑:吴嘉兴 责任编辑:罗宁 值班编审: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