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回暖,鱼、虾、蟹、贝等海鲜即将大量进入市场。海鲜深受南宁市民喜爱,但自己下厨处理时要当心,有网友说自己在处理海鲜时不慎被划伤,导致住院。那么,日常处理海鲜如何预防受伤?被海鲜划伤后应该如何处理?对此,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出提醒:处理海产品时,需谨防创伤弧菌感染。
3月14日,记者来到南宁市某海鲜市场,看到皮皮虾、香螺、蛤蜊、石斑鱼等海产品都在热卖。海鲜摊前,不少市民购买鲜物后让摊主帮忙处理,但也有市民喜欢自己购买海鲜回家处理。市民李先生以前就喜欢把海鲜带回家自己处理,觉得新鲜又干净,还能根据吃法具体处理。后来,李先生在处理一条鱼时不小心被划伤,导致手肿了一星期。李先生说:“当时就扎了一下,没想到海产品这么危险。处理海鲜、水产品还是交给摊主处理比较安全。”
无独有偶,据媒体报道,近日一男子在处理两条珍珠斑时手被划伤。当时没太在意,当晚他就出现了肌肉酸痛、低烧的情况,手指也肿胀得越来越严重。经过医生检查确认,是感染了创伤弧菌。随后医生对其进行了针对性治疗,并通过外敷药减轻症状。
据了解,创伤弧菌也叫“食肉菌”。人体被“食肉菌”感染也称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罕见的感染性疾病,“食肉菌”专“吃”脂肪和筋膜,如果不及时清除,细菌会从内部将患者“吃掉”,短时间内就会发展为中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创伤弧菌喜欢温暖的咸水或微咸水,所以,有些海产品会携带此类菌种。被海洋鱼类、贝类、虾、蟹等刺伤,或食用了被创伤弧菌感染的产品,甚至伤口暴露在含有这种细菌的海水中,都可能感染此菌。
既然创伤弧菌这么“毒”,如何判断被感染了?被海鲜划伤后应该怎么做?日常应该怎么预防呢?
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处理鲜物受到创伤时,开始伤口局部会有刺痛、麻木感。过后,受伤部位如果肿胀很多,甚至出现发热等症状,就要高度怀疑可能是感染了创伤弧菌。
被海鲜划伤,需及时处理。伤口较浅,及时将表面血液挤出,在流动水下冲洗伤口5分钟,消毒伤口;伤口较深,经过基础的处理后,应立即到医院就医。
海鲜虽美味,但在家自己处理海鲜、水产品时,务必戴手套预防。老人、小孩及抵抗力较弱者应避免处理海鲜。同时,要避免皮肤被海洋生物或海水中的利器划伤或扎伤,用来盛海鲜和制作生熟海鲜的器具要分开。海鲜应煮熟煮透,避免进食未煮熟的、被海洋创伤弧菌污染的海鲜。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