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旅部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南宁市的粤剧代表性传承人梁素梅、壮族三声部民歌代表性传承人莫花美、壮族会鼓习俗代表性传承人韦建廷位列其中,这无疑是对他们几十年来坚守的最好肯定。
近年来,南宁市在非遗保护方面成绩斐然,目前共有9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4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达到274人。这些数字背后,凝聚着非遗工作者们对非遗传承的热爱与付出。不过我们也要看到,让非遗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必须要先“走”出去。
“走”出去,能让更多人看见非遗。过去,一些地方非遗项目有了代表性传承人,但因囿于一隅,以致无人知晓。只有“走”出去,才能让更多的人认识非遗、了解非遗。比如在广西三月三期间,通过举办山歌对唱等文艺活动,让更多的传承人走上舞台,到各地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去展示非遗项目,从而让非遗不再“默默无闻”。
“走”出去,能让非遗更有生命力。非遗走进校园、社区,现场展示和传授精湛的制作工艺,能让人更深切地感受非遗魅力。比如非遗项目“壮族抢花炮”,只看文字记载,很难感受其魅力。若是有机会观看花炮制作过程、亲身体验抢花炮的热闹氛围,人们就能真正了解这一非遗项目的内涵和乐趣,更能让这一项目焕发新的活力。
“走”出去,能让非遗更好地传承。当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喜欢上非遗,就会有更多年轻人愿意投身到非遗传承中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出去后,可以通过收徒、举办培训班等方式,把技艺传授给更多人,为非遗传承培养后备力量。如莫花美在壮族三声部民歌上培养了600多名学员,韦建廷培养了3000多名会鼓手,就是很好的例子。
当然,让非遗“走”出去,需要多方共同发力。相关部门可以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养机制,组织更多文化交流活动;学校、社区可开设非遗课程,让居民和学生更便捷地了解非遗。此外,在网络时代,非遗也需要创新传播方式,以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在网络上“走”出去,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