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在晒场内晾晒绸缎。
用香云纱制作而成的各类服饰。
每当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南宁市上林县云姚村的山谷里总是一幅热火朝天的劳作场景。乡亲们用我国古老的绸缎染整技艺,制作被纺织界誉为“软黄金”的香云纱。一条条染成琥珀色的绸缎在山谷宽阔的草地上整齐晾晒,与不远处的翠绿山峰交相辉映,甚是好看。云姚村依托良好的自然条件引来香云纱制作产业,不仅丰富了当地产业内容,也帮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增收。
1香云纱产业落户小山村
“这里四季如春、光照充足,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原料供给,都有比较大的优势。2021年11月开始生产,面积达200亩左右,一共有11个晒场,年产真丝绸缎约200万米。”浙江远幸数码科技有限公司驻上林县香云纱加工基地副总经理莫忠兴介绍说。
近日,记者前往该基地,从云姚村驱车抵达位于山谷里的基地时,那里正奏响动人的劳作之歌。15名工人为一组,分布在各个晒场,大家各司其职。有的摊布晾晒,有的插钉固定,有的拢布回收。不远处的染坊里,工人们将晒干的绸缎再次放入装有红色薯莨汁液的小水池里染色,随后用电动三轮车运到晒场晾晒。
一条条宽1.14~1.4米、长15米左右的绸缎,在工人们的手中不断被展开平铺,上百亩绿色的草地很快就被琥珀色的绸缎所覆盖。“前段时间天气不太好,这几天太阳出来了,基地开始投入紧张的生产。现在库存有100多万米,订单已经排到八九月份了。一年内可以晾晒的天数一般情况下不超过180天,去年我们晾晒了140多天。”莫忠兴说,香云纱的制作“靠天吃饭”,只有出太阳的天气才能开展,因此晴天总是基地最忙碌的时候。
2项目有潜力群众能增收
香云纱是我国著名的丝绸面料,其制作工艺历史悠久,程序较为复杂,在纺织界有着“软黄金”之称。白色的绸缎经过薯莨汁液浸润后逐渐泛起琥珀色光泽,每一条绸缎都需要经过“三蒸九煮十八晒”,才能成为香云纱,用以制作服装。香云纱主要为琥珀色和黑色,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可以使用涂抹淤泥的方式让颜色加深。用香云纱制作的衣服挺爽柔润、防水性强、易洗易干、经久耐穿,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制作工艺繁琐的香云纱需要不少工人,特别是反复晾晒阶段,更是需要有充足的人手。因此,上林县香云纱加工基地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目前基地有200多名工人,基本是当地群众,月工资6000元左右,勤快点的还会高一些。”莫忠兴说。云姚村党支部书记覃石凤称,村里很多人在香云纱基地工作,有的两夫妻一起,月收入上万元。
云姚村村民梁伟文是一名踩布染色工人,一个月能有七八千元的收入。“以前在广东打工,后来经朋友介绍来基地,做了两年。工资比较高,还能照顾到家庭,挺好的。”梁伟文说,由于香云纱制作受天气影响,一年能工作的时间仅半年多。但这半年多的收入却不低,足够家庭的开支,闲余时间自己还能帮家里干活。“家门口能找到这么好的工作,非常满足。”
3助力本土企业拓展业务
香云纱生产基地的投产丰富了云姚村的产业内容,在充分利用当地山林地资源的同时,也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实现群众增收。这得益于南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派驻上林县三里镇云姚村第一书记黄超的牵线搭桥,香云纱的本地生产让南宁的制衣企业有更好的机会参与香云纱服装制作。黄超引进的广西广美制衣股份有限公司在云姚村开设有制衣车间,他们了解到云姚村有香云纱加工基地后,也加入了以香云纱为材料的服装生产中,并创立了以香云纱为主材的品牌进行销售。
在位于南宁市江南区的广西广美制衣股份有限公司香云纱产品展厅里,摆放着香云纱制成的长衣、夹克、马甲、裤子以及手袋、围巾等。这些产品时尚靓丽,不仅有优雅松弛的新中式,也有前卫时尚的潮牌风。“香云纱产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投入生产效果不错,目前销售也较为理想。”该公司董事长李宇词表示,香云纱是较为高档的面料,南宁本地有加工基地对于制衣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更加便利地参与香云纱的深加工,丰富本土制衣企业的品类。
此外,针对香云纱产业,云姚村还开发出相关研学路线,让青少年通过参观香云纱的制作过程,开阔视野,增进对我国传统工艺的了解。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