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上海市在武康路、外滩、豫园等8个游客扎堆的“网红”地标启动了专治“游烟”行动。“游烟”是指吸烟者一边走在路上、一边吸烟而产生的二手烟雾。这场治理看似管的是“一口烟”,实则戳中了现代城市管理的痛点:当一个人的“解压方式”成了他人的健康威胁,城市的文明刻度便迎来了一场硬核测试。
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场景?走进电梯,却遇到刚下电梯的“烟枪”留下的烟雾,密闭空间有如“毒气室”;咖啡馆露天区本是最惬意的区域,隔壁桌飘来的烟味却直接毁了整个下午茶。更扎心的是,虽然反感这种“移动污染”,但大多数人选择默不作声,这种集体的沉默,让“游烟”成了公共空间的灰色特权。
“游烟”的治理难点在于“管得着却抓不住”。尽管禁烟提示明显,但室外空间广阔、吸烟者流动性强,执法人员很难做到满街“追烟”。此次上海的做法很聪明,禁烟不是“一刀切”,而是“有堵有疏”。比如武康路把禁烟标志设计成文艺范的“梧桐叶”,吸引年轻人拍照打卡;外滩用智能语音提醒抽烟的人“移步吸烟点”。更有效的做法是发动群众随手拍个照,上传到“控烟地图”,投诉立即有人进行处理,这样就把治理压力分解到社会的每个细胞。
上海的尝试告诉我们,文明不是喊口号,而是守住细微之处的尊重。当城市的管理者愿意为“一口烟”较真,普通人便多了份向“默许的潜规则”说不的底气。没人愿意生活在一个“走路都得憋气”的城市里,城市的文明,体现在尊重每个人自由呼吸的努力中。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