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古廷思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名缩写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严重传染病。HIV主要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中的CD4+T淋巴细胞,导致该细胞数量大幅减少,进而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使人的抵抗力逐渐下降,易于并发各种严重感染和恶性肿瘤,最终可能导致死亡。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大、病死率高的严重传染病,掌握相关知识是预防艾滋病的关键,让我们一起了解艾滋病,学习预防艾滋病的有关知识。
一、艾滋病现状
艾滋病对社会、家庭造成极大影响,其广泛流行成为当今世界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截至2023年年底,全世界约有399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这一数字仍在持续上升。
在中国,艾滋病感染者人数同样令人担忧。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报告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共有129万名。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的统计,截至2024年6月30日,全国共报告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1329127例,其中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740787例、艾滋病患者588340例,累计已死亡病例达474006例。其中202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共报告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12.32万例,数量位居全国第二。
二、艾滋病的症状
(一)急性感染期即HIV感染的早期(2~4周),感染者可能出现发热、咽痛、乏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痛、淋巴结肿大以及神经系统症状等,可能持续1~3周后缓解。
(二)无症状期(潜伏期)这个阶段,感染者可能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HIV仍在体内复制和破坏免疫系统。无症状期可持续数年甚至更长时间。
(三)艾滋病期感染HIV后的最终阶段,感染者可能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如肺孢子菌肺炎、真菌性肺炎、卡波西肉瘤等。
三、艾滋病的易感人群
人类对艾滋病普遍易感,同性恋、静脉药瘾者、血友病及多次接受输血者、女性感染者的子女、艾滋病感染者的性伴侣等尤其易感染。
四、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艾滋病传播途径主要有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具体情况如下:
(一)血液传播输入感染了HIV的血液或血液制品;静脉药瘾者共用受HIV污染的针头及注射器;移植感染者的组织器官等。
(二)性传播性接触传播,包括同性恋和异性性接触,通过体液,如精子、阴道分泌物等传播。其中同性性传播在我国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也是艾滋病传播中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
(三)母婴传播感染HIV的孕妇可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也可经产道及产后血性分泌物或哺乳等方式把艾滋病病毒传播给婴儿。母婴传播可以发生在孕期、分娩时以及产后哺乳期。
五、艾滋病的预防
艾滋病可以预防但不可治愈,一旦感染终生携带HIV。防治艾滋病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一)坚持政府主导,加强社会舆论宣传,正向引导社会关注,通过网络、报刊等在社会上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加强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等措施仍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流行的最有效方法。因此,全球和全国艾滋病疫情的数据提醒我们落实教育与医疗服务,推动公众对艾滋病的认知和关注至关重要。
(二)不共用注射器静脉注射毒品吸毒。
(三)不嫖娼、不卖淫、不乱性。
(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从外表看不出来,但能通过危险性行为传染他人。只与一个性伴发生性行为可以降低艾滋病传播的风险。正确使用安全套也可以降低艾滋病传播的风险。
(五)艾滋病患者在合适的条件下可以生育健康的孩子。HIV感染者如果接受专业足够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并保持病毒载量在检测限之下,可以大大减少母婴传播的风险。
(六)继续提高检测、预防、治疗的覆盖率,才能有效抗击艾滋病,拯救更多的生命。
另外,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一起吃饭、共用餐具等活动不会感染艾滋病。
防治艾滋病是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大事。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强化四方责任,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创新完善防治政策,为群众提供高质量预防服务。做好感染者困难救助和人文关怀,消除歧视,为艾滋病人送去阳光温暖。结合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加强防治队伍能力建设,强化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凝聚各方力量,扎实推进各项防治工作,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建设健康中国作出新贡献。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