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至31日,30余位文艺家齐聚广西大明山,以“三月三”民俗为媒,通过文学采风深挖爱情传说、地质文化与民俗基因,助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深度融合实践。活动由广西文促会与大明山森林发展集团联合主办,旨在打造“1314爱情高地”,推动大明山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成为展示民族文化自信与生态文明成果的重要窗口。
书法家献上墨宝。 通讯员 喜善 摄
探寻传说中的爱情树
大明山巅,两株五百余年树龄的情侣松扎根悬崖。大明松是我国独有珍稀树种,仅存于广西大明山与台湾玉山,“死后百年不腐”象征坚韧。这两株松主干弯曲成“相拥而立”之姿,恰似跨越时空的恋人,在岁月长河中诉说着永恒的盟誓。
松为“岁寒三友”之首,象征勇气与力量。情侣松被当地视为“爱情树”,传说恋人树下携手围行三圈并立下誓言可得美满姻缘,单身者可祈愿寄托对未来爱情的美好期许,老人还能寻“长命百岁”寓意。
大明山上的“爱情松”。 通讯员 喜善 摄
更令人动容的是,这两株松树还承载着一段被岁月尘封的传说:古代壮族土司之女与汉人书生异地相恋,因战乱分离,最终化作连理松。作家们在采风中挖掘此传说,赋予其“民族团结之树”“异地情缘之根”的全新文化内涵。如今,情侣松成“爱情图腾”,文艺家创作让“不朽之松”见证生态文明与文化传承。
冰凌雾凇,大明山诗意童话
3月30日清晨,寒潮让大明山变身冰雪王国。飞鹰峰等景点被冰雪覆盖,冰晶树挂似繁花,阳光折射出七彩光环。近看雾凇如水晶珠帘,枝条成玉树琼枝。
广西文促会常务副主席兼民族文学专委会主任张耀民和30多位文艺家们,用镜头和笔迹定格美景,将冰雪童话转化为文化意象,让人在银装素裹中触摸到生命的坚韧与浪漫的永恒。
打造“海拔1314米爱情地标”
在为期三天的采风活动中,文艺家们行走于云海松涛间的千米海拔,领略“岭南奇山”的生态之美与千年骆越文化的厚重。诗词作家李秀珍感慨道:“大明山宛如一部立体的文化百科全书,其地质奇观与壮族歌圩文化交相辉映,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无尽灵感。”作家李新文提议,将大明山的“雄、奇、险、秀”融入笔墨,以艺术形式展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壮丽画卷。
座谈会上,与会者围绕“1314爱情高地”建设展开深入研讨。作家龙歌建议,结合“三月三”歌圩文化与海拔1314米爱情地标、壮族婚俗非遗,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音乐家马幸意提出构建文旅动线,复现壮族传统婚俗。
采风团合影。 通讯员 喜善 摄
正值壮族传统情人节“三月三”,采风团与大明山森林发展集团公司员工共同举办“1314爱情高地”主题诗会。著名歌唱家鲍朝志深情朗诵爱情诗歌,作家龙歌即兴献唱《大明山采风山歌》,李识经、海空、彭文帝、梁桂海、杨嘉寿、潘仁红等多位诗人的佳作也在云雾缭绕中回响。知名作家张冰辉,以现代诗《心中的大明山》遥寄情思:“春风料峭,春雨落在窗外,落在湖上,也落在十七年未改的初心……那座山,无论时光疾徐,始终镌刻在我生命的爱之诗行。”
大明山森林发展集团公司将依托采风成果建设爱情文化地标。通过“文旅+文艺”模式,编写《情满大明山——大明山爱情诗文集》,打造“爱情文化IP”,推动环大明山经济圈文旅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展示民族文化自信。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