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明上河图》是“上河”, 现在怎么成为“拜山”了?“三月三”和清明是什么关系?原来“三月三”早已有之……4月3日,记者采访了文化和社会领域的专家,了解了这些有趣的话题。
“清明”因何得名?
根据《历书》记载,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处于仲春和暮春之交。南宁市社会科学院社会所所长王瑶表示,根据我国古代著名的气象学著作《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同时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重要节日。清明节虽起源于时令节气,但在形成过程中,又融纳了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盛行的上巳节、寒食节等若干节日元素,因此兼具自然时令与人文风俗两大内涵,既是祭祖扫墓的传统节日,又是顺应万物新生、亲近自然的大好时节。
清明节有啥习俗?
祭祀扫墓、远足踏青和亲近自然
王瑶介绍,从风俗上看,扫墓祭祖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中国过去的春祭都在寒食节,寒食节为清明节前一两日,唐玄宗时曾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柳宗元《与许京兆书》写道“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可见祭祀扫墓在当时已成为社会重要风俗。后因寒食节和清明节日子相近,便将二节合并为一日,寒食成为清明的别称。这一天全家人带着吃食和祭祀用品,上山给去世的亲人扫墓,以寄托哀思。
远足踏青、亲近自然也是清明节的习俗。因清明时节天气回暖,万物生长,到处生机勃勃,踏青的人们结伴出行,赏花游玩。也有种说法是,春天虽来但仍有寒意,为防止寒食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蹴鞠等户外活动。因此,清明节的特别在于融合了慎终追远的情怀和赏春愉悦的氛围,既有“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悲酸,也有“春城无处不飞花”的气清景明之象。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宫在寒食节举行钻榆柳木以取火的礼仪,皇帝将新火赐予王公贵戚以示宠幸。王公大臣们得到赏赐倍感荣幸,将传火的柳条插于门前以资炫耀,传至后世,在各个阶层相沿成俗。明清时期,既有插柳于门户,也有戴柳枝于发间用于祈愿的民俗。
广西人在祭祖的时间和仪式上,部分沿袭上巳节(“三月三”)祭祖的风俗,部分家庭选择在清明扫墓。举家在祖先的墓前修整、清扫、燃放鞭炮、摆放祭品、烧香烧纸祷告、叩拜等,祭扫完毕在坟头“挂纸”,最后离开前再一次燃放鞭炮。在祭品上,除了鸡、鹅、鱼、猪、羊以及香烛、纸钱等供品,壮族人还喜爱五色糯米饭,取其“五谷丰登”的寓意。广西人在这一时节千里返乡、翻山越岭祭祖,既是对逝去亲人的深切缅怀,也是对家族传承情感的看重和维护。
古代的清明“上河”
和现在的“三月三”有啥关系
大家知道,宋朝画家张择端有一幅传世名作叫《清明上河图》,反映北宋年间在清明时节前后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的热闹情景。既然先人的坟墓大多葬在山里边,要扫墓的话,就应该是“上山”“上坟”才对,却为何变成“上河”了呢?这就要联系与清明节在时间上前后接踵的另一个古老节日——“三月三”上巳节了。
知名作家、学者李子迟介绍,上巳节早在汉朝时就已十分繁荣,至唐朝已达到鼎盛。《诗经》里的《郑风·溱洧》篇,描写的就是“三月三”上巳节。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叙述文人在上巳节“曲水流觞”,杜甫的《丽人行》里更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之名句。可见,“水”是上巳节的一个关键词,“三月三”是古人的一个亲水的日子,沐浴清污净身,又叫“祓禊”。同时,“三月三”也是春游、约会的大好时机,是元宵、七夕以外的又一个中国传统“情人节”。
于是大家可以明白了:宋朝的清明“上河”,其实是在庆祝和度过一个离他们已渐行渐远的古老节日——“三月三”上巳节。到宋朝时,上巳节就比较凋敝冷寂了,远不如清明。今天,“三月三”又火起来了,在广西等地各个民族欢聚一堂、踏青春游赏花、男女约会对歌、亲友举杯对酌的日子,广西还是全国唯一将“三月三”作为法定假日的省级行政区。
清明从前有古意
今人如何过清明
音乐剧作家、民族文化学者、翻译家宋安群谈及清明说,古往今来无数人记叙其来由,用诗词抒发清明情状、感慨,吊唁祖先的英灵。尤以杜牧七言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为千年普识。慎终追远,悼念逝人,在古代还专门有一种文体,叫做诔文,也叫诔状、诔辞或诔词。是忌日祭祀、清明扫墓时,追述死者生平,专致死者之德、活人之哀的文字。而早于诔文产生之前,却存在了一种体式不同的诔文形制,就是悼亡诗。《诗经·唐风·葛生》就是这样的经典范文。每每读诵,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都能感悟到所蕴哲理足可惊叹。惊心动魄。
宋安群表示,清明体现的首先是家庭、家族的共情,而后可扩展为民族的共情,其情聚焦于共同慎终追远。在现当代过清明,每个家庭乃至整体社会则应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千百年来行之有效的公序良俗,营造和谐的社会气象。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