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野生菌菇生长的高峰期,同时也是误食毒蘑菇中毒事件的高发期。近日,在广西“时令、时事与健康”新闻发布会(第三场)上,广西急诊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郑晓文提醒,毒蘑菇中毒的防治在于“预防为先”。关键原则是不采、不买、不食来源不明的野生菌。一旦误食,务必争分夺秒就医,并配合专业救治。切勿轻信个人或民间“土方法”,更要避免被网络传播的“采蘑菇攻略”误导。
有效防范毒蘑菇牢记这些要点
坚决不采食野生蘑菇。切勿轻信个人经验或民间“土方法”鉴别毒蘑菇。许多剧毒品种(如致命鹅膏类蘑菇)与可食用菌外观高度相似,仅凭肉眼难以区分。即使长期接触野生菌的山区居民,也会存在判断错误的情况,应避免自行采食。
避免网络信息误导,部分短视频平台流传的“采蘑菇攻略”存在错误,大家需谨慎甄别。
应该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食用菌。建议到超市或农贸市场购买人工培育的常见食用菌(如平菇、香菇等),拒绝来源不明的野生菌。部分流动摊贩可能混杂毒蘑菇,切勿贪图新鲜或低价随意购买。
注意食品加工安全。避免混炒不同种类菌菇,以防掩盖毒蘑菇特征。有些蘑菇需要加热足够时间才能食用,但需要提醒的是,部分毒蘑菇的毒素耐高温,彻底加热也无法完全破坏毒素。
在郊游野餐时,家长需看管好儿童,避免其因好奇采摘野蘑菇。
如何判断出现毒蘑菇中毒症状?
如果近期(几小时甚至数天内)曾食用过无法明确辨识的野生蘑菇品种,特别是在集体聚餐后,多人出现以下相似症状,需警惕毒蘑菇中毒。
中毒症状因毒素类型不同而异,常见的有以下几类:一是胃肠炎型,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通常在1至2小时内发作。二是神经精神型,表现为幻觉、兴奋、谵妄、抽搐等症状。三是肝肾损害型,初期表现类似胃肠炎型,1至3天后会出现肝肾功能衰竭的致命表现。
毒蘑菇中毒后的正确处置方法
核心要点是立即就医、保留样本、不迷信偏方。
第一时间送医,切勿拖延。毒蘑菇中毒潜伏期短则30分钟,长则6至24小时,部分剧毒蘑菇可导致肝肾功能衰竭,延误治疗将危及生命。应就近选择具备中毒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并主动告知医生食用蘑菇的详细情况。
尽量保留样本协助诊断。将未吃完的蘑菇、残留物或呕吐物用密封袋保存,供专业机构鉴定毒素种类,以便开展针对性治疗。若条件允许,拍摄蘑菇外观(包括菌盖、菌柄、菌褶等细节),便于快速诊断。
不要盲目采用自救行为。不要自行催吐或服用民间偏方(如绿豆汤、甘草水等),此类操作可能加重病情或干扰治疗。应该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避免擅自使用止泻、止痛类药物,以免掩盖病情。
密切观察症状并记录。及时向医生反馈症状发展过程,有助于协助制定治疗方案。
防止出现窒息或者自伤、伤人等危险情形。昏迷者需侧卧,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阻塞。神经精神型中毒患者可能出现狂躁行为,需专人看护并移除周围危险物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