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手足口病进入高发季节,医师提醒→

家长带孩子来医院接种疫苗。记者 宋延康 摄

冷藏保存的灭活疫苗。记者 叶祯 摄

每到春夏之交,手足口病就开始进入高发季节。什么是手足口病?它的传播途径及症状有哪些?儿童患了手足口病应该怎么办?在近日举行的广西“时令、时事与健康”新闻发布会(第三场)上,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性传染病防治所副主任医师蒋丽娜就此接受采访,为大家答疑解惑。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复杂

蒋丽娜介绍,手足口病是一种以5岁以内儿童为主的常见感染性疾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传播途径复杂,可经消化道、呼吸道、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表现为发热及手、足、口等部位斑丘疹或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在一周内痊愈,但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至5天出现脑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手足口病重在预防,接种疫苗可大大降低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风险。建议6月龄及以上且无接种禁忌的儿童尽早接种疫苗,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

除此之外,家长应培养孩子养成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勤洗手的好习惯,在家里要定期开窗通风、晾晒衣被,认真清洗奶瓶、奶嘴并煮沸消毒。

在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家长应尽量少带孩子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更要避免接触患病的儿童,必要时科学佩戴口罩。

发现孩子出现发热、手足口腔疱疹等疑似手足口病症状,应及时送医诊断,并遵照医嘱进行规范治疗。治疗期间建议住院或居家隔离,直到症状完全消失一周后才能返回学校上课,避免患儿带病入校或入园造成疾病传播。

学校和托幼机构要保持日常环境、设施及物品的清洁卫生,教育孩子不要咬手指、咬玩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适时用含氯消毒剂消毒玩具、门把手、桌面等物品。发现有孩子患病时,要立即通知家长尽早送医就诊,并及时消毒患病儿童所用物品。

儿童游乐场所经营人员应每日对场所内的设施、玩具以及地面、门墙、扶手等进行清洁和消毒。室内场所还应做好通风,每日通风至少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日常做好“七步洗手法”

手足口病可防可控,因为它是通过接触传播的疾病,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

南宁市妇幼保健院-友爱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管护师王立婷提醒,日常生活中,个人应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不吃生冷变质的食物,不吃无证摊点售卖的食品,蔬菜瓜果要洗净,保证海鲜食品的加工、食用符合卫生要求。

如果家中有腹泻病人时,应积极治疗病人,并适当隔离。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家中出现腹泻患者时,及时对污染对象进行消毒处理。

勤洗手是预防消化道传染病的有效方法,洗手也要注意正确方法。如果仅用流动水洗手,不用肥皂或洗手液,远远无法达到清洁效果。应该按照“七步洗手法”,通过搓洗清除病菌,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

■相关链接

七步洗手法

第一步:洗手掌,流水湿润双手,涂抹洗手液,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第二步:洗背侧指缝,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三步:洗掌侧指缝,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

第四步:洗指背,弯曲各手指关节,半握拳把指背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五步:洗拇指,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六步:洗指尖,弯曲各手指关节,把指尖合拢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七步:洗手腕、手臂,揉搓手腕,双手交换进行。

阅读量:45 记者:叶祯 编辑: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