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少年 锦绣芳华

近日,在南宁市特殊教育学校,广西群众艺术馆舞蹈专业教师、一级编导覃祉幸,为这里的聋哑学生量身打造了一支壮族舞蹈《锦上添花》。这部凝聚着爱心与耐心的作品,为特殊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世界的大门。

这支舞蹈以壮族蓝染制作技艺为创作蓝本,将壮族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舞蹈动作与道具之中。学生们用独特的肢体语言,展现染布时的优美律动,配合木桶与染布道具,营造出浓郁的民族风情,让学生们在舞蹈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编导之一的仇小东表示,排练中最大的困难在于语言沟通和节奏感知。由于学生们听不见,需要借助手语老师来讲解动作和故事的核心。仇小东说:“我们会在排练初期学习一些简单的手语,比如谢谢、注意队形、注意表情等,帮助我们进行交流。”同时,舞蹈老师们还尝试与学生一起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手语暗语”,通过比喻和夸张的肢体动作,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同学们在认真排练。

老师们通过手语为孩子们讲解舞蹈的主题。

舞蹈老师耐心教孩子们理解动作要领。

《锦上添花》登上广西第十一届残疾人艺术汇演的舞台。

由于孩子们听不见,老师们需要手把手纠正动作。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特别积极向上,他们虽然有听力障碍,但心态坚强、乐观。虽然我们在教学中遇到了各种困难,但他们总是跟着老师一遍遍地重复、改善,不断进步,深深感动着我。”舞蹈老师李莉分享她的教学经历时,眼里满是温柔。

覃祉幸作为整个项目的主导者,对这部作品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学生们在舞蹈中找到自信和快乐,让他们走向更大的舞台,向全国展示广西壮族的文化特色。

努力总有收获。经过无数次的排练和打磨,《锦上添花》代表南宁市特殊教育学校参加了广西第十一届残疾人艺术汇演,并有望在全国舞台上大放异彩。

阅读量:120 记者:梁凯昌 通讯员:罗夏 编辑: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