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鸟,不仅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场与自然的对话。4月12日至13日,由南宁市林业局、广西山河海自然保护基金会、广西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主办,南宁市南湖公园、SEE基金会任鸟飞项目、广西观鸟会等协办的2025年第三届南宁城市观鸟赛举行。来自北海、深圳等多地的95名观鸟爱好者齐聚南宁,一起探寻飞鸟踪迹。
本次大赛设置了亲子组和专业组,报名火爆。其中亲子组18个队59人参赛,专业组12个队36人参赛。据初步统计,此次比赛36小时记录到了189种鸟儿,参赛阵容和观察到的鸟种数量较往届均有突破。
鸟儿舞翩跹 观鸟爱好者领略绿城生态之美
比赛当天,参赛选手带着专业的观鸟设备,在资深观鸟爱好者的带领下走进南宁各大公园、景点。有的在枝叶繁茂的树林中认真寻觅鸟儿,有的静候在溪水潺潺的河边观察。一旦听到鸟鸣,队员们立刻默契配合,迅速调整相机角度,全神贯注地记录飞鸟的种类、数量、行为等信息。
在石门公园,观鸟爱好者梁功萍和爱人一起观鸟拍鸟。作为一名初级观鸟爱好者,她和爱人跑遍了广西大大小小的公园景区,用镜头定格了无数飞鸟的灵动瞬间,但是最令她印象深刻的还是石门公园,在她的镜头里,记录有白腹蓝鹟、白眉姬鹟、白尾蓝地鸲(qú)、白喉斑秧鸡等鸟类。“南宁的公园生态环境非常好,吸引了很多鸟类在这里栖息觅食,我们的收获也很大!”梁功萍点赞道。
观鸟爱好者陶先生告诉记者,观鸟拍鸟很有趣,不仅可以交朋友,还能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空气。他在石门公园拍到最多的鸟类是红嘴蓝鹊,“看到它在溪边捕鱼,嘴巴红红的,尾巴长长的,羽毛是蓝色的,很漂亮。这种鸟儿在别的地方不太常见。”带着孩子来参加观鸟大赛的吴女士告诉记者,当天早上,他们在公园的大草坪上看到了白鹡鸰、红耳鹎等鸟类,孩子们很兴奋。参加本次观鸟大赛,希望增加孩子们观鸟的兴趣,提升他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最终,经过专家评委的统计,专业组“36小时观鸟队”记录到111种鸟获得第一名,“茅膏菜队”记录到102种鸟儿获得第二名,“鸮(xiāo)瞳小队”因预测鸟种数188种,获得“预测鸟种奖”。亲子组“蓝矶鸫猛鸟分队”记录107种获得第一名,“小苏随便拍队”记录88种鸟获得第二名,“喜上眉梢队”因预测鸟种180种获得“预测鸟种奖”,“有鹎儿来队”记录到粟喉蜂虎获“至尊鸟”奖。
“邕”有生机 半年8个地点共记录139种鸟类
良禽择木而栖。生态环境究竟如何,鸟儿们会用它们灵动的翅膀给出最真实的“答案”。近年来,南宁市鸟类数量与日俱增,种类愈发丰富,这是南宁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有力证明。被誉为“中国绿城”的南宁,既是人类宜居的城市,也是鸟类生活的天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由广西山河海自然保护基金会和广西生态学学会共同组织的南宁飞羽志愿者监测活动初步成果显现,2024年11月至2025年4月,在8个地点共记录了139种鸟类,其中,国家二级的有14种,包括黑冠鳽(jiān)、黑翅鸢、凤头鹰、松雀鹰、黑鸢、游隼、红隼、褐翅鸦鹃、白胸翡翠、红喉歌鸲、灰燕鸻、斑头鸺鹠(xiū liú)、蓝喉歌鸲、画眉。其中,3月22日,有监测队员在广西大学捕捉到了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灰燕鸻的珍贵身影,再次刷新了广西鸟种的记录。
专家建议建立监测网络 持续开展全面系统监测
当然,除了灰燕鸻这些备受瞩目的候鸟外,南宁还有许多“明星”候鸟。比如中华秋沙鸭、海南鳽、青头潜鸭等,它们共同绘就南宁绚丽多彩的生态画卷。据南宁飞羽志愿者监测活动初步监测成果显示,以公园鸟类为例,顶狮山有75种,南湖公园有51种,青秀湖公园有50种,心圩江公园有50种,狮山公园有46种,广西大学有46种,凤岭儿童公园有40种,花卉公园有35种。
作为全球重要的候鸟迁徙和越冬栖息地,广西该如何持续推进野生鸟类资源保护呢?广西大学林学院教授蒋爱伍表示,可通过追踪和监测,深入了解候鸟的迁徙路线、停歇地点、越冬地及越冬鸟类种群数量、分布、保护现状和主要威胁因素。
“其实我国鸟类缺乏长期的监测,有时候留意了常见种类,却忽略了对环境敏感的种类,有时候留意了新类种类,却忽略了已经消失的种类。”为此,蒋爱伍建议,在候鸟迁徙的重要区域设立更多监测点,配备相应的保护监测设施、设备,组建监测队伍,建立监测网络,持续对迁徙候鸟开展长期、全面、系统的监测,为保护候鸟提供更科学的数据支撑,此外,建议进行鸟类监测时要固定路线,并适当培养后备新人,增添鸟类保护人员的基数。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