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 | 宾阳县宾州镇新塘村:文润乡村绘“新”景

走进宾阳县宾州镇王明村委新塘村,一幕幕“润物细无声”的文明风尚场景展现在我们眼前:全县首家村级养老食堂的暖心烟火,身边榜样汇聚的向上力量,非遗文化园里的活力传承……

近年来,新塘村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作用,以孝道传承、榜样引领、文化润心为抓手,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引导广大群众凝聚价值共识,共建和美家园。

“小食堂”传递“大温暖”

踏进设在新塘村幸福之家的养老食堂,阵阵饭菜香扑鼻而来,老人们有序排队领餐后坐在一起开心就餐。“我们村里的老人一个月只需支付30元,就能在除周末、村中大事外,享受约22天每餐一荤一素一汤的实惠晚餐。”新塘村党支部书记谭英告诉记者。

老人们在养老食堂有序排队领餐,开心进餐。

据了解,近年来,该村利用闲置房屋,构建“政府补贴+村集体经济收入补贴+当地商会捐赠+本村能人募捐”多元筹资机制,遵循自愿报名就餐原则,按照严格把控食材采购、营养配餐及卫生安全的“统一标准+动态监督”模式,筹建了宾阳县首家村级养老食堂,使老人们在享受到“舌尖上的温暖”的同时,还能互相陪伴,缓解孤独感。目前,新塘村养老食堂惠及全村老年人72人。

村民朱大爷高兴的说:“如果孩子们外出做工不在家,就我一个人在家,他们会担心我吃不好。有了食堂,大伙儿一起吃饭、聊天,心里踏实!”

“名人堂”共建“新”家园

走进新塘村的“村级名人堂”,荣誉墙上展示着80多位优秀榜样的事迹:从创业先锋到公益达人,从育人园丁到优秀学子……这些“身边榜样”的故事激发着群众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可贵的是,榜样的力量正转化为反哺家乡的行动:捐资修缮道路、返乡传授技艺、企业家助力村里产业。村民理事会负责人朱世朋介绍:“名人堂不仅是荣誉墙,更是‘资源库’,这些年通过乡友牵线,村里引入了很多的项目,宾阳炮龙文化园项目就是乡友积极牵线引进来的。”

“村级名人堂”的荣誉墙。

近年来,新塘村持续激发基层党建新活力,通过党建引领,以“带头人”激励“身边人”,用榜样精神凝聚建设力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让“我为家乡出份力”从口号变成行动,村里企业家等热心人士先后捐款出资35万多元建设了后主山休闲公园、灯光篮球场等,群众自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真正成了名副其实的“新”塘村。王明村党委书记朱世尊介绍:“特别是宾阳炮龙文化园落地建设以后,发挥了联农带农和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效益,一年可以带动当地村民就业500多人次,有些村民出工天数多的话,一个月都可以拿到6000多块钱。并且村集体经济每年也有10万元以上收入。”

新塘村开展游园活动。

兴文化润泽百姓心

夜幕降临,新塘村东面的非遗传承基地和文明实践点——宾阳炮龙文化园灯火通明、人声鼎沸。村民们带着小孩或在非遗工坊学习扎龙技艺,或在广场上参与各类文化活动,或参加大型民俗舞台剧《炮龙》训练……一系列活动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提升了村民文明素养,增强了乡村凝聚力和向心力。

新塘村乡贤牵线引进的总投资2000多万的宾阳炮龙文化园项目。

村民黄大姐笑着说:“以前总觉得炮龙就是过年图个热闹,现在村里男女老少闲的时候都开始学扎龙、练舞步,连娃娃们放学都围在文化园里听老辈人讲炮龙故事——这炮龙文化算是真正扎进咱心里了!”

近年来,新塘村始终秉持“文化润心”核心理念,积极探寻文化发展的新路径,利用宾阳炮龙文化园这一平台,挖掘和传承炮龙、游彩架等本土非遗文化,搭建文化平台,不断夯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阵地,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激活了农村的文化活力,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支撑。2024年以来,该村共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7场,覆盖群众600人次。

如今的新塘村,民风淳厚、文化繁荣,文明新风已经悄然融入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阅读量:420 编辑:孙玥 责任编辑:罗宁 值班编审:周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