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原创音乐作品《又见老王》成岩洞声场的声音样本

在桃花江不远处,桂林西山公园12号岩洞,清亮的歌声宛如灵动清泉,顺着岩石纹理流淌,在2000平方米的天然声场里编织出温润动人的和谐之声。近日,广西优秀音乐人联手打造的无伴奏合唱作品《又见老王》在这里录制完成。这场以“一流制作”为目标的音乐探索,尝试将声学空间与艺术表达相融合,为中国音乐制作领域添上创新一笔。

鲍朝志、汤宇龙、潘傲峰和刘国钰(从左到右)在倾情演唱。通讯员 李松 摄

创作起点:借声音礼赞平凡英雄

《又见老王》是对平凡英雄的深情礼赞。词作家史松用细腻笔触,塑造出在脱贫攻坚战中,一位扎根基层的干部形象——“老王”。歌唱家鲍朝志与作曲家韦洪联手以四声部无伴奏形式搭建音乐架构。无伴奏合唱的纯粹,让歌词的叙事与情感张力得以无限释放。正如鲍朝志所说:“没有乐器修饰,人声就是最本真的‘乐器’,每一次呼吸、和声碰撞,都在讲述‘老王’的故事。”

这样的创作方式,与岩洞声场特性浑然一体。天然混响给歌声加上“空间滤镜”,让最纯粹的人声在岩石间自然反射,呼应着作品主题——抛开浮华,回归本真。

声场变革:创造岩洞与歌声的“对话记录”

12号岩洞堪称“世界级声学秘境”:1.8秒的中高频混响时间、小于1.5分贝的声场均匀度、无驻波干扰的纯净环境,声学参数能和维也纳金色大厅相媲美。录音师杨四平直言:“这声场就像‘看不见的指挥家’,赋予声音自然层次,但也要求演唱者精准把握发声的‘呼吸节奏’。节奏太快,混响来不及展开;节奏太慢,声能堆积就会浑浊。”

从南宁到来的四大“唱将”配合堪称一绝:汤宇龙的男高音在18米高的洞顶反射,形成“空气泛音”;鲍朝志的低音与岩石低频共振,带来“胸腔共鸣延伸感”;刘国钰的次高音如潺潺溪流,在声场中蜿蜒流淌;潘傲峰的和声像锚点,将分散的声能汇聚成叙事主线。当曲中“明天一定更辉煌”的唱段响起,声波在洞顶回旋,“辉煌”二字在物理空间中得到立体诠释,声音的“余韵”就像灯光光晕,在听众脑海中不断晕染。

为了呈现岩洞独一无二的优越声场,制作团队启用模拟录音的黄金搭配。比如,德国纽曼SM69立体声话筒再加上2支U89话筒等。“我们不是在‘录制声音’,而是在‘雕琢声场’。”杨四平指着监控屏上的声学瀑布图解释,每一道波形曲线都是岩洞与歌声的“对话记录”,这可不只是波形,更是空间的“舞蹈”,让《又见老王》超越录音室录制的音乐作品,成为岩洞声场的声音样本。

双重秘诀:技术严谨与艺术想象

从前期筹备到现场录制,团队完美融合技术理性与艺术感性:声学专家汤秉铿博士在录音前就对录音设备进行全方位调校,洞内检测各种声学与设备指标,寻找最佳话筒声学布置点。

在严谨技术框架下,即兴灵感也不断闪现:刘国钰在某段拖腔中自然加入喉头震颤,岩洞的长混响将这一细节扩展为“声浪的涟漪”,制作团队立刻决定保留,因为“这是人声与空间的即兴交流,是技术参数无法预先设定的艺术火花”。

随着《又见老王》进入后期制作,“桃花江音乐世界”的蓝图逐渐清晰:不久后将建成包含专业录音棚、音乐厅、声学科技馆的文化综合体,形成“创作—录制—展演—体验”的生态闭环。这次实践也给业界启示:一流制作的关键在于“不可复制性”。岩洞的天然声场、艺术家的本土表达、模拟技术与自然声场的奇妙反应,共同打造出具有全球辨识度的文化符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90 记者:李宗文 通讯员:凌柳 编辑:韦玮 责任编辑:覃凤妮 值班编审:汤洁葵